李世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台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维护市场秩序与激发创新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一、传统市场监管模式的局限
传统市场监管模式主要以线下巡查、事后处罚为主,对商品质量的监管多采用抽样送检方式,严重依赖人工排查和纸质档案管理,这种方式监管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对虚假宣传的查处往往滞后于违法行为的发生,消费者权益通常难以得到及时的保护。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监管模式的局限性更加凸显。首先,数字经济的跨地域、跨行业特性使得“属地管辖”原则难以适应。其次,海量的交易数据实时生成,人工分析很难捕捉到相关的违法线索,这也导致“监管滞后”“执法被动”等问题频发。最后,部分地区出现的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等新型违法行为更加凸显了传统监管手段的不足。
二、数字技术赋能市场监管的创新路径
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精准监管提供了可能。通过构建市场主体信用档案,整合企业注册、行政处罚、消费投诉等多维数据,可以建立一个风险预警模型。比如,某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日常交易数据发现某品牌化妆品投诉量异常增长然后及时介入调查,这种方式会远超传统方式提前锁定违法线索。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监管溯源的突破。将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信息上链存证,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监管部门也能快速追溯问题的源头。在农产品的监管中,区块链技术让“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透明可查,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
人工智能辅助执法提升了监管效率。智能识别系统可以自动监测直播电商中的虚假宣传话术,AI算法能实时筛查电商平台的价格欺诈行为。例如今年3月份无锡上线了江苏省内首个AI直播监测系统,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监管理念的变革。
三、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监管系统收集的企业经营数据、消费者信息等如果管理不当可能引发泄露,进而造成严重后果。某省市场监管平台因技术漏洞导致数万条商户信息外泄就是典型案例。
技术应用存在“数字鸿沟”。部分基层监管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从而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效能。另外,一些老年商户对电子营业执照、线上年报等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也影响监管的全覆盖。
新型违法行为的认定存在法律空白。例如,直播带货中“流量造假”的法律界定、跨境电商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等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也给监管执法带来了难题。
四、推动市场监管数字化的实践策略
完善数字监管法规体系是基础。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和出台数据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监管数据的收集范围和使用边界,对算法歧视、数据滥用等行为设定处罚标准。
构建协同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应该打通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此前,山西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等多个部门,联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很好地规范了竞争秩序。
强化基层数字能力建设是关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基层监管人员的数字技能培训,通过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数字化帮扶窗口”帮助小微企业适应线上监管模式。同时,应该多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发低成本、易操作的监管辅助工具,从而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