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论探索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 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刘月

  大运河(淮安段)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既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彰显着别具一格的地理风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的规划建设,既是对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通过文化IP打造、产业升级等手段,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在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的同时,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应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走在前列”的决心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于大运河(淮安段)的独特文化价值与地理优势,本文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的规划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一、科学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框架

  一是锚定建设方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抓手,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在淮安落地。二是优化规划引领。立足淮安实际与特色,制定精准的区域子规划与具体实施方案,完善河道水系治理、交通网络与文旅融合等多方面专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协同配合的百里画廊建设规划体系,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三是加强统筹协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项目实施、营商服务、财政保障等环节强化协同,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

二、聚焦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生态长廊

  一是推进河道水系综合利用与航运升级。实施河道水系综合利用、运河现代航运提升等重点工程,持续加强沿线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推进河道轮浚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湿地恢复、水质净化等工程,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在清口枢纽区域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减少径流污染;结合洪泽湖大堤,打造生态缓冲区,保护候鸟栖息地。

三、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不断传承历史文脉

  一是系统梳理与保护。以“文化为魂、保护优先”为指导思想,通过实施保护规划编制、文化场馆建设、文化研究宣传等工程,系统梳理沿线特色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分展现新时代淮安运河精神。二是推动创新发展。实施运河文化精品艺术创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工作以及大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等重点工程和活动,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能力,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激发“运河之都”的城市活力。

四、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秉持融合发展理念整合资源。坚持“产、城、镇、人”四者融合的思路,对百里画廊沿线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协调与规划。充分利用文旅产业,推动运河旅游度假区、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小镇等,培育省级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新型特色文化产业。二是以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清江浦景区、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等获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或创建单位,扩大里运河文化长廊影响力,持续扩大沿线文旅品牌知名度。三是开发动态展示线路。加强动态展示线路的设计,在淮安与运河相关的遗产点,有意识地优化游船线路设计,并结合市场需求,加强线路预约、定制服务的供给。

五、加强社会教育,提升公民素质

  一是设立教育中心、国家文化公园。通过设立教育中心,开展学生研学、社区讲座等活动,普及运河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运河文化遗址,了解运河历史故事,开展运河文化主题的手工制作、绘画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运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针对社区居民开展运河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二是优化公共空间。优化滨水绿道、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例如,在滨水绿道设置文化展示牌,介绍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在休闲广场举办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六、结束语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是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规划、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施策,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认同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课题项目:2025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城市文明和文明乡风立项课题:建设淮安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课题编号:2025WM04)。(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