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慧
摘要:“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大思政课”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首先,明确培育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其次,加强教育引导,丰富教学资源与方法,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最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涵育能力,激发内在动力,促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并主动传播。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方向和指导。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培育活动顺利开展的起点。在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为此更加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作用。培育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目标。这就要将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明确的价值选择。
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要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升级,让学生在“大思政课”的课堂上主动参与价值观的探讨。还要强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生动传播者。同时,要建立“大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联动评价机制。将学生在“大思政课”中的表现,如课堂上对价值观的辨析深度、实践中对价值准则的践行程度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开展价值观认知测评、行为跟踪反馈,检验“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堂“大思政课”都能精准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求,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对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而应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挖掘教学资源,才能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思政课”视角下,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通过结合历史与文化背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行动自觉。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通过不断地完善,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
三、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涵育能力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涵育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大学生树立主体自觉,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才能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在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大学生应明确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同时,大学生还应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要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大学生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坚定信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是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的育人探索。从明确培育目标锚定方向,到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完善评价机制构建育人闭环,再到丰富培育内容、激发自我涵育能力,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育体系。这一路径紧扣“大思政课”扎根现实、贴近青年的特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具体实践,既回应了时代对青年成长的呼唤,也彰显了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本质。未来,应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让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从而真正培养出信仰坚定、行动自觉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