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理论探索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诠释与创新发展

  

李颍颍

  摘要: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力量推动生产形式、劳动范式、资本形态以及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传统经济与劳动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人工智能影响下劳动形态、价值创造过程等方面的分析,旨在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形态;价值创造
  人工智能在促进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同时也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带来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学者提出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失效说”“价值创造源泉的多元化”“人类主体地位的削弱”的观点。但需认识到劳动仍然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劳动。
  一、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观点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尚无统一的定义。人工智能先驱尼尔斯·约翰·尼尔森(Nils John Nilsson)提出“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一系列智能行为,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刁生富、吴选红等指出人工智能本质是“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是以人类智能为原型的技术再现”。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从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讲,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蒋学模、蒋维新认为“机器人只是不变资本的一种物质形态,它只能经过人的具体劳动使原有的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刘伟兵指出“人工智能机器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智能,但实质上依旧是机器,这在根本上并没有脱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二、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与价值创造的新变化
  (一)人工智能对劳动方式的变革
  首先,人工智能重构了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对象从物质实体拓展到数据这一非物质对象;劳动资料从机械装置升级为智能系统,算法替代了部分脑力劳动;劳动者角色则从直接生产者转向智能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和维护者,催生了“人机协作”的新型劳动模式。
  其次,人工智能深化了劳动的异化与解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资本通过控制算法和数据强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人类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自由劳动时间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使创造性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二)人工智能时代价值创造主体的多元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角色发生转变,从直接生产者转向技术研发、数据管理、算法优化等岗位,这些劳动者成为新的价值创造主体。同时,数据、算法等非实体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价值创造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劳动者,而是扩展到包括技术研发者、数据管理者、算法工程师等在内的多元主体。
  (三)价值创造过程与价值决定因素的复杂化
  劳动者角色从直接生产者转向技术研发、数据管理、算法优化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劳动者成为新的价值创造主体。技术进步、生产条件变化、数据与算法的优化程度等均成为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价值创造过程,使价值决定不再单纯依赖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劳动价值论基本范畴的拓展与深化
  劳动形式发生深刻变化,脑力劳动、数据劳动等非物质劳动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劳动应被纳入抽象劳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能形成价值,“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此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衡量应扩展至非物质生产领域,以全面反映价值创造的实际情况。
  (二)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理论
  在价值分配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活劳动通过把自己实现在材料中而改变材料本身,这种改变是由劳动的目的和劳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决定的”,而“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为此,应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劳动者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四、结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未变。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产物,无法取代人类劳动成为价值唯一源泉,活劳动仍是价值创造根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要综合考虑人类劳动、人工智能系统、数据等要素贡献,合理分配价值。通过这些举措,让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事业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