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汽车

科技公司跨界造车 新能源汽车或迎新机遇

  •   近日,前些天,小米跨界造车的新闻炒得沸沸扬扬。多家媒体报道称,小米集团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造车项目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虽然之后小米官方发布了“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晚点等公告”等回应,但这一消息还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其实,类似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跨界造车近年来屡见不鲜。去年,阿里巴巴与上汽联合造起了高端电动车;今年初,百度与吉利合作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亲自下场造车;远在海外的苹果、亚马逊等公司,造车项目也正积极推进当中。毋庸置疑,科技公司牵手车企,是这一轮的造车新潮流。那么,这种“牵手”,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A 跨界造车,它们才是“造车新势力”
      2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为战略级决策,或将由雷军亲自带队。虽然小米随后对此进行了否定,但这一消息还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小米造车并不是一个让人意外的传闻,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智能造车时代来临,不少科技公司正在加入造车大军。2020年11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其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自动驾驶等方面发挥优势;苹果公司近期也被传出将在2021年9月发布首款电动车AppleCar,其原型车已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华为的“造车”则有所不同,虽然传言由来已久,但华为官方多次明确否认,在华为发布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之后的一个月,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一则关于智能汽车部件管理决议,再次确认华为“不造车”,不过,华为在文件底部标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这给大众留下了遐想空间;而滴滴找比亚迪代工的首款专属网约车滴滴D1已经上市,且在近日传来了以每台60秒的速度通过下线检测、日均可下线整车近400台的新消息。
      近年来,科技公司涉足汽车产业并不是新鲜事,但更多是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汽车厂商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一次却有所不同,很多科技公司不再甘心充当“配角”,而是亲自下场造车,直面消费者。
      B 顺势而为科技公司造车有优势
      在传统认知中,造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发、量产、铺设销售渠道,一辆车的产品周期远比一款APP要长得多,汽车制造业的门槛也着实不低。此外,从2018年起,中国车市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全球汽车市场也持续低迷,汽车市场已经是一片竞争“红海”,科技公司们为什么还对“造车”如此情有独钟?其实,这与近年来持续火爆的新能源汽车脱不了关系。
      虽然汽车市场整体低迷,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却是蒸蒸日上。2020年全年,中国车市整体销量下滑2%,而新能源汽车完成了136.7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0.9%,车市占比约为5.4%。而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接近目前的4倍,市场空间巨大。此外,《规划》提出;适应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应用需求,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在此大背景下,科技公司与车企合作,积极响应了《规划》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对于科技公司本身来讲,在汽车向着“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的时代,科技公司在软件实力、智能技术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家都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据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投资的企业中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研发车载智能产品的公司,相关专利涉及无线通信网络、数字信息传输、交通控制系统、导航等领域,与智能出行息息相关;百度早在7年前就瞄准了智能出行方向,搭建了Apollo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累计拥有1900项自动驾驶全球专利,累计测试里程近500万英里;滴滴和比亚迪合作定制网约车滴滴D1,核心是“定制”,司机可定制座椅、移动公文包等,方向盘上的“滴滴键”则可帮助司机更便捷且安全地进行接单,而乘客在上车前可通过APP对车内的空调温度、风量等进行调节……这些技术优势,无疑使科技公司具备了在智能汽车领域分一杯羹的能力。
      
    C 竞争加剧跨界造车还需市场检验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除了具有清洁动力外,还具有智能化、互联网、共享化等特点,这些是科技公司的优势。这批科技公司下场造车,对汽车行业将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公司的加入,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将更加迅速,而对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是一股可怕的新生势力,科技公司的身份将为其带来研发、生产制造电动车以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它们类似于造车新势力,又更胜白手起家的造车新势力一筹。
      但是,汽车行业竞争激烈,造车涉及的其他多方面的因素,最直观的一点就是科技公司没有现成造车能力,重新搭建造车平台耗时耗力。因此科技公司入场造车,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是联合传统车企,这也是为何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牵手的原因。
      这股新生势力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形成三股不同的势力,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目前来看,这部分“跨界造车”的新势力热度颇高。在传出造车一事后,小米集团股价直线拉升,市值约涨500亿港元;传出与吉利合作造车后,百度股价也一路走高,当日股价暴涨15.57%至240.25美元,创2018年8月以来新高,市值也飙升至819.4亿美元,这都充分显示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超高人气。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公司入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它们的加入也将促进行业发展,但也意味着新一轮行业洗牌即将加速到来。除此之外,造车远比想象中更难,2020年,倒在量产前夜的赛麟、博郡、拜腾汽车在烧掉了上百亿元后黯然离场。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实现盈利,现如今虽然销量不错,但品控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大机遇总是蕴含着大风险,科技公司跨界造车,能否笑到最后,还有待市场检验。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03期

    • 第2021-03-02期

    • 第2021-03-01期

    • 第2021-02-28期

    • 第2021-02-27期

    • 第2021-02-26期

    • 第2021-02-25期

    • 第2021-02-24期

    • 第2021-02-23期

    • 第2021-02-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