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绵山脚下,属灵石县。过去灵石人、介休人上娘山就和北京人去颐和园,杭州人去西湖,西藏人去大昭寺,福建人去妈祖庙一样。娘山成了灵石人、介休人一说皆知的地方,娘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游娘烧香,俗话所说的游娘山就是上灵石、介休境内东部最高的大山绵山。绵山脚下数十里的丘陵地带分布着数十个村庄,因无人打搅,这些山脚村落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
过去绵山附近居民都游娘烧香。介休古十景里有绵山叠翠。绵山古八景里有抱腹栖云、上岩十刹。绵山寺庙香火源于何时?历史不短,传说李世民曾到绵山还愿。除游娘烧香,还去兴地村看戏买醋,那时的人兴致不在李世民去过的回銮寺。
回銮寺所在的兴地村有三千多口人,巷子里飘着浓浓的醋味。兴地村和我老家马和村是各自县上闻名远近的醋乡。家里人还去稍远的侯堡村走亲戚。王侯将相,以侯命名的侯堡是出过大官的。庙宇和一些老宅修得十分精致。
除了这些地方,我数十年没有走过更多的村子,直到几年前去了趟洪山。路一直上坡,行人不多。人迹罕至的山沟深处有介休历史上著名的陶瓷厂。除陶瓷,洪山还产香,供寺庙和民间使用。源神庙是一古色古香的老寺庙。因水建庙,洪山镇各村分水灌溉的历史均记载在庙里的石碑上。当时还去了北辛武,看了绿黄色的琉璃牌坊,再之后又去了西刘屯村,看了镇河楼以及明代镇河楼重建碑记,又爬到义棠山上,看了虹霁寺古塔。
介休市里人潮拥挤,车来车往。许多村子新修了楼房,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清静。空闲时,我往高原和丘陵坡地上的村庄走去。东欢、长寿、四家窑、北槐志、马堡、小靳、大靳、保和、河村、焦家堡、龙凤,每个村子都有或多或少的老建筑。青砖黛瓦、木门木窗木梁柱、石板路、老槐树,都是远离喧闹与污浊,令人神清气爽的事物。进入这些村子,草木味、泥土味将整个人的身心包裹起来。
小靳村的小靳庙是出名的,属国保单位。小靳人把东岳庙叫做小靳庙,或许是有意与大靳的大兴寺、观音庙区分吧。两个村子只有一谷之隔。站在小靳最北边就能看见对面大靳最南边的房子。下了小靳的坡就爬上大靳的坡,都是有历史的老村。史料记载小靳东岳庙元代有维修,之后明清两代又屡有修复重建。东岳庙的精美程度让我想到灵石的资寿寺。东岳庙过了街,西边集中了村里的老建筑。路中间的老槐树旁是歇厦,砖石台基、瓦檐、左右侧后部砖墙、前部几根木柱,内供菩萨,设有长椅,供人歇息。小靳的歇厦想来是古代文人集会的地方。人们游罢小靳村的东岳庙、大靳村的大兴寺,都可在此躲阳避雨,聊发诗兴,畅谈丰年。
大靳村的故事从清代嘉庆年间的堡门进入,一条古街两侧八九个老式院门排列着。石门墩、石狮、木门框、门额题字、各种吉祥图案雕刻,古代大户人家所讲究的各种老宅文化元素应有尽有。介休人说这街上的王家与静升王家是一家,是介休数得上的大家族。堡外一条主街,贯穿古村,是曾经的商业街。当初各路商旅、善男信女在这大山脚下来来往往,异常热闹。如今农村人往城里跑,村庄人口已越来越少。
焦家堡是一个一千多人口的大村。紧挨着大山,地理位置偏远得很,整个村子是由西往东逐渐升高的坡地。一个大沟谷把村子分成老、新两部分。老村挤挤挨挨都是老房子。一个带着穿廊、梁柱的宽阔气派宅门引人注目,主家姓宋,与我同姓,当时竟有一些激动。介休姓宋的多,西汉时宋昌全家从河南迁居山西西河介休,宋姓开始在山西居住。宋古、宋壁、小宋庄、东宋丁、西宋丁,这些都是介休以宋命名的村子。大村应该还有别的不凡的事物,在村西果然有一座清代古塔。塔立高处,一侧宽敞平阔,另一侧下临深谷。塔顶“文光射斗”字样幸存。穿过“永泰”古门,走过“宋氏”古宅,一览“文光”古塔,最后再看看“观音堂”古寺。历史上文化之光芒长久地照射着这个偏僻村落。
人活了快五十个春秋了,才发现介休路靠近大山的偏远坡地上竟有这么多安静的古老村落。
后半生究竟该在哪里度过?
□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