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我从太原第一师范中师班毕业后走上了小学教师的岗位,单位是南郊区小店小学。当年兴奋的我怀揣着介绍信,骑着飞鸽自行车,带着行李和日用品到学校报到后,就当起了五年级乙班的“孩子王”。
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但是,在新社会,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人尊重,我的家人也十分支持我,有这样一份美好的工作,我心里甜蜜蜜的。
小店小学在当时的小店镇中心路西,校园十分宽敞。学校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共有15个班级,学生700余人,教职工20余人。我担任五年级乙班的班主任,有学生48人。
十七八岁初出茅庐的我,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兄弟,亲切地无话不谈,没有任何隔阂。学生们从早到晚簇拥在我周围,我成为了真正的“孩子王”,每天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十分惬意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我精心备课讲解,用儿童语言交流,使他们易于接受。在教室后墙设置了阅读栏、成绩栏、表扬栏,展示学生作品,让大家互相学习鼓励,共同提高。对好人好事及时表扬,还插上一面小红旗给予祝贺,孩子们兴致很高。
秋收时节,学校开展拾粮运动,我班与甲班开展了竞赛。为了打好拾粮这一仗,我们分成了突击组、先锋组,提前踩地盘、访农民、讨教经验,取得了日收300斤的好成绩。粮食送到生产大队,受到了大队的表扬。学生李德斌、李爱珍在平日里爱捣蛋,在劳动中却大显身手。手划破了、腿脚酸痛也不肯休息,手提竹篮还要背一大口袋谷穗、高粱穗,快步如飞地送粮食,劳动结束后,两人被评为“拾粮大兵”和“模范个人”。
那一年的迎新年文艺比赛中,我班同学积极献计献策,各显其能。大家表演的节目有两个,一个是群口快板书,将班内的好人好事搬上了舞台;另一个节目是舞蹈“朵朵葵花向阳开”。为了夺得优秀成绩,我们还专门请了小店文化局的专业人员来做辅导。经过一周训练,不仅取得了全校第一名,还在全区春节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优秀奖。
当然,初出茅庐的我过于急躁,因此接受了一次教训。有一回学生李德斌和小陈二人因为墨水瓶翻倒,把作业本弄脏,起了争执,动了手,还损坏了课桌凳。我火冒三丈,批评了他们,还让他们通知家长来学校。谁料到晚上,李德斌的家长寻到学校说孩子没有回家。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孩子能到哪里去呢?我和家长四处寻找,在旷野中呼喊李德斌的名字,终于在小草房找到了满脸泪痕的李德斌,他怕挨揍所以不敢回家。见到他,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把他护送回家,又做了家长的工作,直到家长保证不打孩子,修好损坏的课桌凳后我才离开。这件事告诉我,以后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不能急躁。
如今回想起那些被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簇拥的时光,仍然能感到甜蜜和幸福。
王之保(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