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是个爱唱歌的小男孩,今天,杜老师要教他一首新歌,歌名叫《桃花红杏花白》。小宝先熟悉歌词,看着看着,他奇怪起来,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问老师:“杜老师,为什么这首歌里,唱什么都要先说一句‘开花’呢?”
杜老师笑起来有双弯弯的月牙眼,月牙眼看着小宝直乐:“因为啊,这是山西民歌的一种,它就叫开花调啊。”
小宝更奇怪了:“开花调,是说专门唱花开的小调吗?”
杜老师望着窗外,目光悠远,似乎可以看到遥远的家乡:“小宝,开花调,是老师家乡的民歌小调,在这种歌里,上一句常常用什么什么开花起兴,下一句才唱实际内容,所以,就叫‘开花调’。”
哦,小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杜老师在钢琴上弹奏起来,边弹边轻轻地唱“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阿格呀呀呆……榆树来你就开花,圪枝枝你就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呀,阿格呀呀呆……”歌声绕梁,婉转悠扬,真是好听。小宝听得如醉如痴,等杜老师弹唱完,他马上就激动地跳起来:“杜老师杜老师,我要学这个开花调!”
“先别急”,杜老师站起身来,拉着小宝走到了教室外的小花园里。正是初春时节,草长莺飞,满树花开,空气里都是香甜的味道,小宝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春天的气息。站到一棵开着粉色花朵的桃树下,杜老师问小宝:“老师考考你,我们国家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是《诗经》。”小宝不假思索地回答,“对了。”杜老师赞许地摸摸小宝的头发:“小宝,《诗经》里的诗好多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调,都是可以唱的,我刚才说的起兴的手法,就是从《诗经》里最早发源的,一直延续到现在,尤其是民歌里。”
“妈妈让我背过好几首。”小宝骄傲起来,“有一首也和桃花有关呢,叫《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杜老师点点头:“这首诗是当时的人们唱来祝福新娘子的,但是呢,它用盛开的桃花起兴做开头,一来比喻新娘子和桃花一样美丽,二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你念念,是不是特别动人、特别有节奏感呢?”
小宝恍然大悟,难怪《桃花红杏花白》这么好听!杜老师指着院子里的门、石头、榆树继续讲:“有意思的是,在唱歌的人心里,不止花儿会开花,门啊石头啊玻璃啊,所有能见到、能表达心情的东西,都可以‘开花’,所以,这种民歌,后来就叫开花调了!”
小宝的思绪随着杜老师的话飘荡着,他突然对杜老师的家乡充满好奇:“杜老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啊?”
提起家乡,杜老师又弯成了好看的月牙眼:“我的家乡啊,在太行山上的左权县,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我家乡人人都爱唱歌,以前干活累了,就在两座山头,你一句我一句高声地对歌,和聊天一样,活儿干完了,歌也唱好了,心里的花也都开啦!”
小宝听得高兴地跳起来:“我也要学这种民歌,我也要让心里乐开花!”
杜老师拉着小宝的手往教室走去,边走边说:“我们山西,原本就是民歌的海洋,开花调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民歌杜老师还会好多好多,《有了心思慢慢来》《会哥哥》什么的,都很好听,你现在已经理解了《桃花红杏花白》了,我们就从这一首开始学起吧!”
两人在钢琴跟前坐定,春天暖暖的阳光洒进室内,照在专心唱着开花调的杜老师和小宝身上,屋里一朵一朵的花儿似乎都在开放,动听的歌声伴着花香,从窗子中飞了出来,向屋外飞去,飞得很远,很远……
□段婧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