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小满时节话“麦秋”

  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前两候大家很容易理解,唯有第三候常常让人产生误解。小麦是夏收的作物,缘何与秋天产生了联系?这就要先从“秋”字说起。
  秋,在上古时期指的是禾苗的成熟。《说文解字》曰:“秋,禾谷熟也。从禾。”段玉裁注:“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於禾谷,故从禾。言禾复言谷者,晐百谷也。”顾名思义,“麦秋”是指麦子成熟。《周书·苏绰传》:“麦秋在野,蚕停於室。”便是此意。
  其实,小满的第三候原写的是小暑至,后来《金史志》改为麦秋至。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如《月令》中说:“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还有一种说法,节气三候多指物候,而小暑至与物候不相符,而麦秋更能体现小满节气的物候表征,以麦秋至改之更为贴切。
  东汉蔡邕《月令章句》也云:“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由此,“麦秋”一词便引申为初夏之意,指代季节。北宋寇准有《夏日》诗云:“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即用此意。
  麦秋在古代还有一层意思,指的是麦间的虫子。明代李梦阳《空同子·物理篇》:“环庆无麦秋,大梁无萤,无寒蝉。”清代沉涛《瑟榭丛谈》卷下:“以麦秋为虫名,甚奇。《五杂俎》:‘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
  麦秋是一个极其文雅的词,它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活色生香,常常展现出唯美的文学意象。如苏轼的“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戴叔伦的“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就连隋炀帝杨广也曾作诗云:“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这些诗句皆描绘出了初夏唯美的原野风光,读之,让人心旷神怡,对麦秋之美充满无限向往。麦秋之时,夏日田园,正迎来最美最壮丽的成熟和收获。

□程磊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5-19期

  • 第2022-05-18期

  • 第2022-05-17期

  • 第2022-05-16期

  • 第2022-05-13期

  • 第2022-05-12期

  • 第2022-05-11期

  • 第2022-05-10期

  • 第2022-05-09期

  • 第2022-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