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红遍了阳明堡镇和代县城。
当年的文艺宣传队有30多人,乐器、导演、场记、演员俱全。导演是一位从内蒙古下放回村进行劳动改造的专业演员,班主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最得意的乐器是洋琴,不过我们叫它“铮棒铮”。还有笛子、二胡和板胡等民乐。演员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演的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演,反映村里改天换地的小戏剧,也演些诸如《卖碗》《卖菜》的名牌小戏剧。
每年的冬三月是各村文艺宣传队集中排练的黄金时间。节目排练好后,先在各村演给自家人看,其实就是彩排,可村民们场场不落,看的有滋有味。观众都是自家人,边看边提意见,往往是在演出中就突然停下来进行修改。如老子发现儿子演得不像,干脆登台示范一阵,直到演得有模有样时才接着再演。各村的节目排练好后,就村与村互换演出,关键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汇演。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每年汇演,都能从镇上和县里拿回几个奖。
演出中还经常会发生些有趣的小插曲。有一年参加镇上的正月十五汇演,第一个节目是我和一个女孩演的二人小戏剧《一条扁担》,剧情是家有一条扁担,可兄妹二人都争着挑水参加队里的抗旱。剧中有个一碗水就能救活一棵秧苗的场面,我要端着一碗水上场。那天演出时,也不知是谁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给拿走了,当我回到幕后端水时,一看碗没了,顿时就傻眼了。场记一急,就把一个小铜锣塞给我,见我直愣神,怕冷场出笑话,就一把把我推向了台前。这时台下的观众见我端着个小铜锣当碗用,起哄声一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灵机一动,就改了台词:“你们笑个啥呀?啊?现如今是毛主席让咱们端上大大的金饭碗了,你们就一个个地偷乐去吧!”没想到我这一改词,既救了场,还迎来了阵阵叫好声。等汇演结束后,在我准备挨批的时候,镇领导和村干部不但没有批我,还一个劲地夸我又机灵又有政治头脑。“真是改得好啊!”最后我们演出的小戏剧还获了奖。至今,我们村文艺宣传队演奏的《小开门》《二人台》《耍孩儿》《打金钱》等曲调,还经常回响在耳边,那个上联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下联写着“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农村大戏台让我念念不忘。。
牛润科(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