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袋我儿时非常珍爱的泥人瓦模子,把我带回了童年的记忆中,唤醒了久违的童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同的孩子们多数都会脱泥人,也叫拓泥人儿,我也会。我们选取一种胶泥,来回在青石上摔打揉捏,等筋道合适、不黏手时,便使用泥人瓦模来拓印泥人。
脱泥人是技术活。胶泥要和得软硬适度,放在模内能顺利倒出,掌握不好会断裂或泥人印纹不清。
记得我学到的技术是这样的,首先从摔打好的整块胶泥中分出一块,大约够一个瓦模泥人的量后,便很快把它按到模子里的图纹中用拇指抹光上面的胶泥,多余的拿掉。千万不能给胶泥和瓦模图案中留有空隙,避免拓出来的泥人“缺胳膊少腿”。
“拔”泥人的功夫一定要掌握好,吸早了胶泥容易断裂,吸晚了胶泥黏在瓦模里出不来。对于大一点的泥人,要选择不同的几处位置吸,否则容易把枝节折了。
后来,有伙伴提醒我,胶泥质量也很重要。为了挖胶泥,我们不仅自制了一套工具,而且不断寻找好的胶泥地,城墙后的小池塘旁,水泉湾的河边,御河岸边,甚至到了文瀛湖边。
我当时还没有上学,整天跟着四合院里的哥哥姐姐们到处“寻宝”,回来后就和人家借上模具脱泥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少有人家花钱给小孩买玩具。小伙伴中,谁有一两个泥瓦模子大家就很羡慕这个玩伴。印象中城内的土产铺里有卖这种脱泥人的模子,据说生产那些瓦模都是瓦窑上艺人们的绝活儿。有时,孩童们也模仿其样式制模子,有的还很地道。我玩过的式样有“佛爷”“猴子”“猪八戒”“麒麟送子”“皇帝”“大肚弥勒”“观音”“武士”“盆花”“房子”等,有人有物,大小不一。如今,手里保存下来的这十多枚瓦模子就是当年曾玩了不知多少回的珍爱之品。
泥人脱好后,首先要摆在窗台的木板上晒。有巧手的孩子们在其晒干的泥人上涂金粉、银粉或各种颜料,使“着装”后的泥人越发有模有样。往往我们把自己的手艺摆在街门口的青石板上叫卖,比谁的作品好看。这时,邻街邻院的玩童就会拿杏核换取。我住在马王庙街,记得附近张家巷、西油店、马桥口,甚至于云路街、缸角、县楼、东羊市巷的孩子们都过来和我们“交易”。我们也到他们的四合院参观泥人,并交为“泥友”,互相交流脱泥人的经验。那会儿,两颗或五颗杏核就可以换上一个式样好看的泥人,十颗以上能换个大一点的泥人王,如关公、孔子、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和佛爷等。
儿时的脱泥人,有参与的激情、收获的快乐、协作的友谊、交换的智慧……这是如今的孩子们不能轻易感知的。
刘印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