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先生在为《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所做的序言中提到,“百年中国文学的背景,是一片苍茫的灰色”——苍茫感,不仅是对百年文学的总体判断,也是1978年代文学的历史风貌。
《1978:激情岁月》以“结束和开始”的意义定位1978年的文学转折,进而分析何谓当代文学的前史与起点--这部著作透过70年代众多富于重大历史意义的“散点”式的文学景观,系统呈现了当代文学结束“一体化”,开启“新纪元”的复杂的历史进程。如果可以,我想用青年来形容1978年代的文学。这个青年迷惘又彷徨,他刚刚获得自由,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他有着浪漫的理想,却又在躁动的热情中不断碰壁、继续寻找。
《1978:激情岁月》中对公刘风采的讲述:在《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里,他这样写道——“你倒下去,天上照旧活着哑了亿万年的星星。”一种和宇宙连接起来的苍茫感、宿命感和荒凉感仿佛在一瞬间席卷而来,带着深切痛苦的语调,向读到它的每一个人发出无声的质询。公刘在现实里绷紧了那根名叫反省历史的弦,在无限的对广阔世界的疑问中痛苦,又在这份痛苦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我不禁想问,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跌宕岁月之后,当公刘写下“公刘”这个名字的时候,他会不会感到遥远的远古大迁徙中的公刘的精神又回到他的身上,使他带着历史的沉重感、怀着诚挚的心,一刻不停地循着人类未来的方向探索下去。
孟繁华先生自如地运用各种西方的理论和观点对1978年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学进行对比与考察。不过,更让我为之震颤的是他的诗意和激情。他分析《受戒》时,不仅从小英子和明子的对话里捕捉佛门故事的细节,也关注到日常生活的浪漫、美好的一面。孟繁华不仅有着温柔诗意的目光,也怀着激情注视着一切,他剥丝抽茧,掷地有声地写下了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当然,对于本书我有几点拙见。首先,孟繁华先生在著书过程中,叙述是否有固化的痕迹?是否可以依照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叙述与阐释更加多变和随机?其次,着眼《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我难免会想要将《1978:激情岁月》与《1948:天地玄黄》作比。在我看来前者在叙述过程中也确有累赘、繁琐之感,并且行文亦并不如后者一般流畅自然、晓畅易读。总而言之,《1978:激情岁月》既有诗意激情的笔调,又有厚重深刻的阐述,始终清醒、冷静地聚焦于具体问题,书写了1978年文学的转型,读来受益匪浅。
□王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