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雁门关外,朔州市山阴县。要说家乡物产丰富有点勉强,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无霜期较短。但不管如何,这片土地还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关塞人。我的家在距县城以北十五公里的山区,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宁静而祥和。人们世世代代耕种着那山坡上的一片片土地,种植一些生长期短的小杂粮,一年忙到头也打不了多少的粮食,但那也是生存的希望。
从小时候记事起,我每天的饭菜就是莜面和山药蛋。莜面和山药是山区最主要的食物,莜面饭是人们平常最能耐饥的食品。手艺好的家庭妇女能用莜面做出各种不同的主食,有莜面饨饨、莜面鱼鱼,最让人称道的还是莜面窝窝,俗称莜面栲栳栳。用手在光滑的石板上推开揉好的莜面,在手指上一卷,立在木质的蒸笼里,整整齐齐,不高不矮,煞是好看。上锅蒸上半个小时,满屋飘着莜面浓郁的清香,再炖上羊肉汤,或者是配上腌制的酸菜,把热气腾腾的莜面窝窝蘸在酸菜或羊肉汤里,莜面的香味伴着酸辣,那便是难忘的味道。莜面是那个时候待客的佳肴,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还有家乡的山药,个大、富含淀粉,蒸煮后又沙又面,是人们常食的蔬菜。用土豆粉面制成的粉条,晶莹剔透,滑爽又筋道。把小黑豆制成的豆腐和土豆粉炖在一起,来上一碗,唇齿留香。
我们县城周围都是比较平整的土地,虽不是沃野千里,但比起深山区还是好了许多。人们除了种玉米,还种一种叫粟子的作物,用来作为日常的主要食品。成熟后的粟米去了皮就变成了黄澄澄的黄米,加工成面以后,上锅蒸好,用手揉在一起就是人们爱吃的黄糕。金黄色的黄糕透着特有的香气,再炖上一锅的鸡肉,配着黏软、筋道,泛着糯香的黄糕,让人百吃不厌。黄糕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把揉好的黄糕捏扁后包上豆馅,或者菜馅,放入油中炸,称油糕。外表金黄香脆,内里松软香甜,非常好吃。我们本地很少种植水果一类的树木,但却种植瓜类。因为这里是沙质土壤,日照时间长,所以瓜类糖分含量较高。有一种叫灯笼红的香瓜不一般,成熟后,掰开个头不大颜色嫩绿的香瓜,那股清香沁人心脾,黄色的瓜瓤色泽鲜亮,尝一口能甜到你的心里。
由于家乡养殖了很多的奶牛,也成了我们山阴的名片。我姑姑家所在的山阴县农牧场,也是最早养奶牛的地方。有时候姑姑家忙不过来,我就去帮忙。记得有一年,有一只母牛下了小牛犊,母牛的初乳厂里不收,姑姑就往一大盆牛初乳里放入葱花、盐和调料,用笼蒸好,没想到那白花花的牛奶竟然被蒸成一块硕大的奶豆腐,用刀划成小块,牛奶的纯香和葱花的香味扑鼻而来,那种香味我至今都难忘。洁白如玉的奶豆腐中绿葱点缀,蘸上醋放入口中风味更佳,只可惜这样的美味只吃过一回。
家乡的味道,刻在了记忆的深处,什么时候都是津津有味、难以忘却。就像曾经的《走西口》传唱不衰,西口情中的大黄风刮来了阵阵莜面浓香。
□王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