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不快、跳不高、转身不灵、缺乏技巧,但非常喜爱篮球这项运动。我的篮球梦也与成为明星无关,只是一些对青春和朋友的回忆。不算绮丽,却足够珍贵,令我难以忘怀。
80后的少年时代,受NBA赛况的影响,许多男生的床头贴起了“飞人”“大梦”“大鲨鱼”等球星的海报。而我爱上篮球,则是因为看了大元的一套漫画。从那部名为《灌篮高手》的漫画中,我体会到了热血的激情,于是枉顾自己毫无运动天赋,竟也对篮球感兴趣起来。操场上,几个篮球架通体锈迹、篮板油漆斑驳、篮圈歪歪扭扭。三合土的场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布满了拼抢的痕迹。但只要到了活动时间,我们总要拥挤在场中,尽情追逐着一颗土黄色的旧球。摸几次球、投几次篮,然后伴着上课的铃声,满脸幸福和不舍地回到教室去。我抢不到也投不进,他们却总大方地把球扔给我:“往篮下挤呀!大胆投!”“勾手!挺好嘛!”喊话的可能是大元,可能是涛子,任何一个相熟或不相熟的人。他们教我学会了擦板投篮、勾手投篮、三步上篮。后来有句话叫作“无兄弟不篮球”,这大约就是他们将我这个门外汉带上球场的原因——在彼此心目中,我们是守望相助的兄弟。
海哥捡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废纸,用班里同学丢掉的草稿纸换回了一颗崭新的篮球。那天每个人都很兴奋,几乎忘掉了他其实是不打篮球的。作为班里最沉默寡言而缺乏存在感的同学,海哥忽然成了当天最耀眼的明星。他涨红着脸,说小意思没什么,都喜欢打球我就做点贡献喽。大家一边簇拥着他往操场跑,一边用我们能想到的最肉麻的辞句极尽恭维。这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海哥说兄弟们要有一颗新篮球,于是就有了一颗新篮球。在如此了不起的壮举面前,一切浮夸的颂扬都是真挚而纯粹的。我们只嫌自己的话太苍白,并不足以表示心里的感动。而这出喜剧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就以篮球漏气而宣告收场。也许是碰到了篮板上某颗不显眼的钉子,也许是篮圈上有个不为人知的铁刺,总之,它就那样瘪了下去。刹那欢愉,无尽梦魇,伫立成一圈的我们,每个人都沉默了。
后来,教室的卫生角就多出了一个很大的编织袋,每个人都自觉地把用过的草稿纸放到里面。高三学生从不缺草稿纸,缺的只是时间。教室搬到了顶层,高得让人望而生畏,根本不会产生活动时间下楼打球的念头。大家都很清楚,这无关于给海哥一个交代,大家只是在心照不宣地一起去修补那个碎掉的梦而已。我很想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有一个美丽的结局,但那年教室漏雨,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大学里有平坦而正规的水泥场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当初的篮球架高度并不标准,我曾引以为傲的三板斧也耍不利索了。大元那才是真正的折叠上篮,涛子那才是真正的45°擦板,自己这两下子,算什么呢?平时半场三对三,球友们从不嫌弃我的笨拙。可毕竟水平有限,在班级对抗之类的活动中,我就只能做饮水机管理员了。对此我也心有不甘,为比赛助威时心里总是酸酸的。但只要想到海哥,便会惭愧、继而释然了。我们热爱的是篮球,海哥热爱的是我们。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篮球部,那海哥会在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会是场上球员或狂热粉丝,应该是一位伟大的经理。若换作他,欢呼或呐喊中一定不会有出风头的私心。场上的风光与场下的支持,不都是比赛的一部分吗?
上班后也还打了几年球,因为身体出了毛病,只能告别这项激烈的运动了。直到自己的孩子也到了这梦一样的年纪,开始欢快地奔跑在球场上时,我的昨日梦境才又一次闪回在了记忆里。争强好胜的少年,要么试图把比赛变成一场个人秀,要么在失利时推诿指责垂头丧气,我就把自己的过往讲给他听。就好像那部漫画以及那些兄弟告诉过我的一样: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并不是梦境的终点,有趣之处在于一支队伍中的每一次传递和挡拆、每一个拼抢与掩护。胜利也并非是最令人愉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大家一同参与的整个过程。
这曾是我们的梦,于孩子们而言则正在经历之中。门外的世界里,还有一百个大元一千个涛子一万个海哥,祝福你也能结识更多美好而纯粹的朋友,你们梦中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享受。
在水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