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在唐朝不仅仅是审美的艺术品,更多的时候诗是一种实用文体。科举要考诗,找工作时写的自荐信要用“诗”、朋友送别的礼物是“诗”,到了旅游风景区留念也要题“诗”。
这首诗就是一封“自荐信”,在唐朝,这叫“干谒”。其实就是拉关系,走后门,唐朝人高适写过一首《行路难》,最后两句“有才不肯学干谒,合用年年空读书”,也是直接明白把“人情世故”放在了台面上,一点也不藏着掖着,说明一个人再有才华,不去干谒的话,就只能年年白白读书,没有了解了书中的真正内容。
中国读书人在名利面前有两个模样:一种是求知己,一种是盼明主。前一种“求知己”是自己主动,可以把干谒视为求知己的一种手段,把跑官求官这种听上去有些不像读书人品格的行为美化,披上了一层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身份;后一种“盼明主”的人就更加孤僻一些,把自己的冷遇归咎于时代无明主,世人独醉我独醒,“无明主”成为失意者的最后保护伞。
孟浩然的人生前半段是想摆脱这种名利圈的。他来自有着隐居传统的襄阳,这里是三国“卧龙凤雏”中的凤雏——庞统的家乡。孟浩然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一直隐居在山间,过着一种和山水为伴的生活。但人到四十岁的时候,突然他出山了,跑到京城参加科举,想要入朝做官。他究竟为何到中年后半程要入朝做官,现在不得而知。我们读《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看他写到“三径苦无资”“黄金然桂尽”,可以猜测一下,很有可能是生活所迫,他需要钱来解决家庭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有多少人意气风发,追求诗和远方,最不喜欢和瞧不起的就是“钱”;但当有了家庭之后,柴米油盐却成为身上最重的包袱,人到中年眼看着人生剧场开始走入尾声,开始和“钱”和解、投降,不知道那些失去的岁月能用多少“钱”来买回,只希望多一点“钱”来让余生和下一代不要太辛苦。
孟浩然始终是纠结的,清贫又自得的活着,这种生活是一个隐士真正的归宿吗?他说不清。家庭和孩子,一定是隐者那金刚不坏的软肋,他要入仕,所以他给张丞相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自荐信”怎么写?
张丞相是何许人,唐朝名相张九龄,此时正被贬到了荆州,算是一个正遇到失意的名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四句大气磅礴,一开始就把洞庭湖的气势写了出来,一种天地融合的景色,内敛而雄浑的气度都有了。但我们还是不要忘了,这是一首“求职信”,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作文比赛。虽然这一段写的是“望洞庭湖”,前四句表面写的是洞庭湖景色,但不要简单把它当做景色来看,我个人愿意把这四句理解为是借洞庭湖来描述“张丞相”。
一位当朝宰相,尽管被贬来到了小小的荆州城,但在孟浩然看来,就像这洞庭湖,表面风平浪静,但气象万千。一个小小的波浪,足以撼动岳阳城,这种气魄、这种景色,是一种力量,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人或城在它面前,都是被震撼到的。而这种力量又不是那种激烈的、狂暴的力量,这恰恰是在赞扬即便被贬,张丞相气度犹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如果说前四句是借洞庭湖来描述诗人心中的张丞相,后面四句同样是借这片湖水,来讲述自己的目的。
“舟楫”就是求官之路,杜甫为李白写的《梦李白》当中也写到“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这是很直白的希望张丞相能够提拔自己,来为自己求官之路提供一点帮助的意思。而孟浩然在下一句恰恰接了“端居耻圣明”,这句说明孟浩然缺了一点点自信,又多了一点点自怜自艾,总是喜欢自我批评,把自己想做官这点事很朴实地讲了出来。这在诗人口中说出来是一句很笨的话,但孟浩然此刻就像一个憋红了脸的大汉,硬挤出来几句话向他人求助。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观和端居是一个意思,是说我是局外之人,我看着局内的事很热闹。垂钓者和羡鱼情历来有很多解释,有人说是羡慕钓鱼的人又钓到鱼了,而我没有收获,我想这里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我们谈到垂钓,很容易想到姜太公垂钓的故事,最终“愿者上钩”被周武王纳入旗下,创立了周朝;那么孟浩然羡慕的是垂钓者,还是垂钓者遇到了那条上钩的“鱼”呢,我觉得他更羡慕的是姜太公遇到的周武王,也是在这里希望自己能遇到这样一条鱼。
拍马屁写赞歌的诗,写好并不容易,李白给杨贵妃写,是把贵妃比作仙境的仙人,又超脱又直白。而孟浩然写给丞相,却写得含蓄又深沉,这是男人之间的赞赏,点到为止。
十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