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岁生日那天,我中午在食堂吃了盘饺子。一群每天在一起工作的小姑娘小伙子不知道我过生日,对我的行为大惑不解。他们早把我的规律摸透了,我这人性子急,偌大的食堂我总是哪儿人少吃哪儿,就为了速战速决,可那天偏等了二十多分钟,破天荒吃了盘饺子。
那天早晨刚上班,远在老家的爱人给我发了张祝福的图片,我才想起当天是我的生日,爱人再三叮嘱,让我中午吃饺子。其实按照老家的习俗,过生日最应该吃的是糕,后来也开始学习城里人,有吃拉面的,大概是取长寿之意。
记得在儿时,家里再困难,不管谁过生日,母亲都要给全家蒸顿糕吃。先将黄澄澄的软米(用糜子脱壳而成)用碾子碾成面,叫糕面,然后用温开水拌成颗粒状,在火上蒸熟,叫蒸糕。蒸糕是有学问的,糕面如果黏性高,就得拌得硬一点,否则蒸熟后黏手,不好处理;反之,如果黏性不够,就要拌得软一点,否则像玉米面窝头,全然没有糕的滋味。蒸糕时,要把火加旺,然后一层一层往笼布子上均匀地撒拌好的糕面,第一层没有蒸熟,是绝对不能撒第二层的,否则就整个蒸生了,不论如何重复蒸,也再蒸不熟了。糕分为油糕和枣糕,油糕是包上红糖或豆沙后用油炸出来的,枣糕是蒸的时候一层糕面一层红枣蒸出来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要能吃上油糕简直是一种奢望。我的家乡盛产红枣,所以多数情况下就地取材吃的是枣糕。我曾无数次地问母亲过生日为什么要吃糕?母亲总是一句:吃了糕,走得高。可见这吃糕有讲究,寄托着大人们对下一代的殷殷期盼。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后来给孩子们过生日,爱人也总是给蒸糕吃,可惜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时候喜欢吃糕了。
小时候盼着过生日,因为只有过生日时才可以吃上一顿好饭。稍长后烦过生日,因为过一次生日长一岁,成家立业谋工作,一大堆的事情接踵而来,人生的各种无奈和矛盾也陡然而生。像我们这种走过了半辈子的人,现在对过生日倒有些又怕又盼,怕的是人生过一天少一天,总使人不舒服;盼的是孩子们快快长大,去承担他们该承担的东西。其实不论愿不愿意,每天的太阳照常起落,每年的生日如约而至,小的都要长大,大的都要变老,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而已。
生日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在一些地方,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叫大生日,会邀请亲朋好友同学参加,有主持人、有音乐、有布置考究的场面,场面酷似结婚。十二岁生日原本在晋西北一带叫做“开锁”,意思是怕孩子生下后难养活,外婆家送把锁子,十二岁生日那天由外婆亲手打开,标志孩子成人了。连开三次,一边开,一边口中念叨着:“开开了,锁住了,我娃今年十二了。”本来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以前在家吃顿糕就办成了,现在都得在饭店,而且相互攀比,规模越变越大,确是有点过。还有一些地方男人过四十岁生日,本意大致是这个时候的男人事业有成,有夸耀的意思,但后来事业一般者也加入进来,你过我也过,大家都来过,热闹归热闹,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负担,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给老人祝寿也属于大生日,古人讲六十大寿,从六十岁开始,每逢整十,子女都要为老人过生日。与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不同的是,这样的大寿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在一些农村子女有大出息的,也不乏有唱大戏、宴宾朋,热闹个三两天的,但一般都是子女簇拥到一起祝福老人快乐健康长寿。母亲在世的时候常说,人老了不敢庆寿,所以每年给她过生日,都是我们兄弟陪她吃顿饭、说说话。我至今还在想,究竟是她怕我们多花钱,还是真有其事?反正老人家健健康康活到九十多岁。
其余的生日,自然是像我过的这种一盘饺子、一碗长寿面,或外加一碟小菜、一壶美酒的小生日了。这种生日过得就是舒心,过得就是安静,过得就是坦然,过得就是亲人们发自内心的祝福。其实人这一生,舍此情意又有何求呢?
□薛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