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朔风渐起。大地生出许多凉意。
下晚班时,抬头发现路边高大的樟树上竟然吊着一只大葫芦。外壳已经木质化,一身的黄褐色证明着它的成熟。如果爷爷看到它,一定会想办法把它够下来,因为在老农眼里,它实在是个好东西。
用它来盛放东西,就在顶端锯开一个小口,掏空里面的瓤和种子,晒干后,就可以放进蔬菜种子、药材或各种家用小物件了。用它来做瓢,画好中轴线,然后沿着线锯成对称的两半,掏空其内,一个葫芦就做成两个瓢了;用来舀水,它就成了水瓢;用来搲粮食,它就是干瓢,当然它也可以用来盛放花生、葵花子、栗子、桂圆等干果。
幼时,只知道能长成瓢的这一种葫芦,认为它才是本种。后来,去一远房表叔家走亲戚,看到他家屋后竟然长着亚腰葫芦,觉得它很神秘,带着一股仙气。太上老君用它来装长生不老的仙丹,济公用它来装永远倒不完的美酒,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用它来和孙悟空斗法,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坐上它顺利过东海……表叔家的葫芦藤上只结了两三个葫芦,见我时不时地跑过去看看,表叔慷慨地摘下最大的那个送给了我。我满心欢喜地带回了家,爷爷用五色线编成彩带,系在葫芦腰间。我拎着葫芦出去溜达了一圈,在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中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长大后,读到庄子的《五石之瓠》,觉得惠子的想法才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这个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五石有多大?按古代通用的度量换算,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那五石就等于五百升。折合成现今的度量,把这个大葫芦装满的话,大约能盛200斤水!惠子想用它来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拿不起来;把它剖成瓢,还是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盛受的东西。这葫芦大是大,可有什么用处呢?惠子毫不犹豫地砸烂了它。我心里暗暗可惜,觉得这葫芦该有别的用处。果然,庄子说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江湖呢?你却担忧它大而无可容纳。看来,“有蓬之心”不只是惠子才有啊!大葫芦不能盛水浆,能盛何物呢?
百岁老人饶宗颐说,“我一直坐在葫芦里”。他达观处世,静守自我,身心愉悦,享受孤独。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静坐在清鲜安静的葫芦里,因为“静”,所以“远”;因为“耐苦”,所以“自在”,所以成事。这位国学大师,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经学、翻译、教育和书画等方面均有建树,他是钱钟书眼中的“旷世奇才”。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葫芦,为他抵御俗世喧嚣,助他潜心研学。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动画片《葫芦兄弟》主题曲中那风风火火的旋律。勇斗妖精的七色葫芦娃和慈爱的爷爷永远活在屏幕里,想看他们,只需上网搜索便成。可是,我那个拿葫芦当宝贝的爷爷如今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了。
老家农具房里那面墙上一溜儿挂着几十个盛着各种物什的葫芦,这幅壮观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葫芦虽小藏天地,天地之间见众生。
□丁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