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带儿子参加一场葬礼

  上个月底,公公溘然离世,我们带着8岁的儿子赶回老家。一路上,我脑子里满是公公在世时的影子,无暇顾及身边的儿子,他一个人在摇摇晃晃的车子里沉静睡去。
  下了高速,离家越来越近,车前灯却突然熄灭,无论怎样调试都亮不起来。我搂着身边的儿子,老公开了双闪,在寂静无声的乡道上默默前行。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该怎样告诉儿子我们要面临的情形,是瞒着他像电视里那样说爷爷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还是让他接受一场真实的葬礼?一直想到临进家门,也没有找到答案,索性顺其自然。
  一下车,老公踉跄着脚步就朝堂屋门口扑去,我和儿子紧跟在身后。婆婆呜呜咽咽的哭声在凌晨四点显得格外悲凉,空气中弥漫着揪心的痛,仿佛一碰就会碎裂满地。老公在屋门口的草袋上“噗通”跪下,身边的儿子也跟着跪了下去,我转头看了看他的表情,木木的,似乎还没有睡醒。
  “我的乖乖啊……”婆婆沙哑的哭声亮了几分。儿子磕完头,就跑过去抱住了婆婆,还用手在她背上轻轻拍着,用手拂去她脸上的泪水。我在那一刻突然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他已经不是小小孩了,心里对生老病死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伤痛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或许早一点经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葬礼的环节很多,我们一遍遍向来吊唁的人们跪拜,儿子有时蹲在旁边无声地往火盆里送着纸钱,有时跟旁边的几个哥哥弟弟们追逐打闹,并不像我起初想象的那么恐惧。或许,担心的只是我们大人,孩子有他自己的送别方式。在最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中,我喊儿子去看他爷爷最后一眼,他使劲儿踮起脚才能看清睡着的人,但他脸上没有惊慌也没有悲痛,而是有一种说不出口的平静和安稳。
  那一瞬间,我心里刮过一阵风,苍凉却厚重。或许这就是葬礼的意义,在相聚中面对别离,在衰败和哀悼中遭遇活力,儿子那个年纪还领悟不到人生的悲恸,体会不出葬礼的厚重,但他在场这就是一场联结,是他和爷爷最后的告别。
  “妈妈,我再给爷爷磕个头吧,我以后都见不到他了。”跪在公公的坟头,儿子嘴里不知道还嘀咕着些什么,但我知道他已经完成了第一场“生命之课”。
  孩子虽然是孩子,但其实让他们接受亲人已经不在的事实,也是一种饱含着人文关怀的爱,那是连接生者和亡者的纽带,就像《寻梦环游记》中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回去的路上,儿子在路边的小树上随手折下一根枝条,那上面的一片老叶旁正萌发出嫩嫩的新芽。他跑着挥动树枝,老叶悄然飘零,新芽更显翠绿。生命总有交替,迷人之处也许就是衰败和新生总是相辅相成。看着儿子的背影,我忽然觉得他有那么点儿不一样了,或许我们也应该跑起来,把消亡暂时放下,带着活力去追寻一份明媚,让生活多一分不同。

□周晓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07期

  • 第2022-11-04期

  • 第2022-11-03期

  • 第2022-11-02期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31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