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中学毕业时的毕业照,看到这张照片,就仿佛回到了四十六年前,就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充满激情的年代。
当时我们学校叫“五·七中学”,学校创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创建伊始,一切都从零开始,学校的校址选在一个乱石滩上。从平地、挖地基到垒墙、压苫、明灰,最终到师生们住进去,我们这些学生参加了全部劳动,见证了“五·七中学”从无到有的建校始末。
因为建校,两年的时间我们四次上玉皇峁,割条、砍苫、背干柴;因为建校,我们打土坯、打石子、沿河找石头;因为建校,我们可以随叫随到,随时出去当小工……
还记得当年上玉皇峁背苫条,我们是住在一个叫南泉村的地方。从南泉村到玉皇峁一个来回有30多里路,去的时候还好说,回来的时候,需要背上百八十斤的苫条往回走。即使是走平路,背上百十斤东西,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已经很够呛了,当时我们走的还是山路,而且还有一段路特别难走,当地人把这段路叫做“小鬼下巴”。
“小鬼下巴”,这名字一听就吓人。这段路是坡陡,一块石头探出头来,下边要拐一个弯,就像张开口的嘴巴。从这段路到玉皇峁,身上就出了一身汗水,往回返的时候,背上苫条,腿抖得都迈不开步。
等到开始盖校舍的时候,需要垒墙,我们就和泥、铲泥、搬石头、搬土坯,打好的土坯距离盖房子的距离大概有五十多米。当时同学们来来回回搬运土坯,形成了一条长蛇阵,脚下是扬起的尘土,头上顶的是烈日。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干活的时候,大家说笑的、打闹的、暗暗叫劲的,那个场面真是十分的壮观和宏大。
等到压苫的时候,年纪大的、有力气的男同学就和泥、飞泥,力气小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就上房摆苫条。房上站满了人,一不小心,飞泥就飞在了人身上,于是引来一阵哄笑。就这么热热闹闹的,不知不觉活儿就都干完了,真是人多力量大啊!
转眼已毕业四十六年了,现在想来,当时虽然参加了很多劳动,虽说文化没学下多少,但两年中学生活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毕业那天,同学们相互话别,送来送去,谁都舍不得离开。那些年,同学之间形成的无私、互助,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我永生难忘。
李玉生(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