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冬,我高中毕业,正好赶上公社农科站举办各村科研组人员培训,大队干部让我参加,我欣然从命,从此我们村里也有了科研组。
在科研组的那段时光,春天开始种小麦,我就给小麦拌种。小麦发生病虫害,我就插上杨树枝早早起床捕捉成蛾。顶着烈日炎炎喷洒农药,用农药拌沙给玉米芯灌沙。小麦连年耕种,杂种太多,我就选择优质穗株实行单穗提纯复壮制种。因为用农药拌种,我曾受过药害;因为顶着烈日炎炎喷洒农药,我曾中暑累倒。但我至今不悔,因为我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并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发挥出了科技的作用。
先说说小麦单株提纯制种,从待收的麦田里,选择杆粗、穗大、颗粒饱满的只株,成把系好后放在阴凉处晾干,然后再把穗粒分袋包装。秋天收获大田玉米后,选择墒情好的地块,上足底肥,深耕、耙平、整畦,要上虚下实,再找一块木板,把钉子按一定距离、一定深度钉好,板子朝下开眼,一颗种子放一个钉眼,一穗放一行,同样方法,把其它只株播下。
制种田间管理很重要。小麦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萌发、出苗、生根、长叶、孕穗、抽穗、开花、结果、成熟几个阶段。小麦返青后,要及时浇水、中耕、锄去杂草,疏松土壤。拔节时要适当追肥,根部追施尿素,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增强叶绿素,促进光合作用。同时随时观察有无病虫害,如黑穗病、蚜虫等。抽穗、灌浆这段时间,水肥一定要跟上,腊熟期剪除病穗和分孽出的小穗,收获后要按行单打、单存。这样经过三到四年育种,就可种二三亩,这样提纯复壮,纯度高,产量大,可获丰收。
我们村属阳武河十八村水地之一,地肥水美,大集体时小麦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人均能分小麦100多斤,还不说工带粮,家家户户隔三差五吃白面,引得邻村都夸上默都村是好村子,就是年轻人娶媳妇也容易。当然小麦丰收,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防治病虫害也是科研组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农业增效创收,常常根据植物生长期的不同进行套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三麦两畦”,即三行小麦两行玉米。小麦进入腊熟期后,叶子开始枯黄,失去了水分、光泽,这正是成蛾产卵的极好环境。防治病虫害,首先就是捕蛾,诱捕成蛾的方法很多,比如支架拉灯,灯下放蜜糖水,蛾有逐光特性,而蜜糖水引发嗅觉,一旦掉在碗里就飞不起来了。这种方法有效但拉灯拉线费用太高不大实用。而最经济实用、效果又好的就是杨树枝诱捕。杨树枝打抱成桩,成人胳膊粗细,一头插在小麦间的地埂上,成蛾一夜劳累,需要阴凉潮湿的环境,而捂了一夜的杨树枝正好适合它的气味,阳婆上来前,它便落在上面休息,早晨,拿起树枝桩一抖,成蛾掉在地上,然后就能消灭掉。
小麦收获时,正是成蛾产卵孵化成虫的时候,成虫叫粘虫,分一至六令虫,一令二令虫幼小,生命力不强,喷洒666粉剂就可消杀。长到四令五令时,抵抗力增强,就需喷洒敌敌畏、3911溶液,这种农药属巨毒类,药力强,危害也大。我的一位组员和我就曾受过药害。
通过连续喷洒农药,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接着,科研组又及时组织村民,给玉米灌芯。玉米有钻芯病,大令粘虫钻到玉米芯,就用3911农药,按一定比例兑水后与沙三十斤搅拌均匀,社员们用脸盆端上,捏一小撮从玉米的喇叭口灌进去,强烈的气味被虫子吸食后就会死亡。随着玉米生长,沙子自然就会从玉米冠口流出来,不影响玉米生长。当年全村三百多亩三麦两畦玉米田只几天时间就可全部灌顶,大队又组织大家追施碳酸氢铵化肥,然后及时浇水。到了秋后,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公社按人口、地亩分配秋粮任务,还上交了35万斤爱国粮,我们村按时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科研组人员每年公社或是县里要组织培训。大牛店公社施家野庄、阳武一村科研组工作搞得最好,这些村还专门派出人员到海南学习育种。可惜,1979年,大队不叫大队,叫管委会了,实行小组联产记酬,社员不叫社员叫组员了。又过了二年,干脆分田分地,包产到户。大队科研组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事过去四十年了,现在想起当年在科研组的生活,还觉得有滋有味有意义。
李玉生(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