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往事

挂职的乡村书记和村里的深水井

  1975年夏天,县上派的工作队驻进了我们村。工作队一共5人,队长姓原,指导员叫王福林,是柴家乡山王村人,时任僧楼镇信用社主任。工作队进村后,全部住在一家农户的三间大北房里。他们的吃饭问题也全部安排在农家,全部吃派饭,6个人,每个生产队安排1人,挨家挨户管。工作队有统一规定,吃老百姓的饭必须付饭钱,每顿饭一毛钱,四两粮票;一天是三毛钱,一斤二两粮票。
  工作队在村里开展运动达半年之久,在当年春节前离村。由于工作原因,县上决定,工作队的指导员、信用社主任王福林同志留在忠信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任的那一刻起,王书记就把自己当作忠信村里的一员,和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搞特殊。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深入到群众之中,田间地头、老百姓的炕头,都有他留下的身影。白天,他边劳动,边与群众谈话、调查了解;晚上,他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别对症召集党员干部、贫协委员、群众代表会议,研究对策,制定解决方案,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他担任书记后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马上要过春节,村里相当一部分村民粮食短缺,少数人家几乎已经是上顿不接下顿了,又逢年关,群众眼巴巴地盼望着新书记来解决这个问题。王书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通过各种渠道,到附近富裕的村庄求援,借到了上万斤小麦和玉米,很快发放到群众手上,让全村人过了一个幸福欢乐的春节。
  为了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王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做了许多实事——组织群众上山砍栈子,大队按斤数付给社员工分和适当的现金补助,栈子再由大队统一出售,增加集体收入;组织村里的木工成立了木业社,一边在村里做木器家具,一边外出到运城、永济、太原等地包工;还陆续办起了平瓦厂、耐火厂、石灰厂、磨面加工厂等集体企业,带领村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也搞活了村里的经济。
  为把农田全部变成水浇地,他多方筹资,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在村北吕梁山畔一口气打了四眼深井,并全部配齐电力、水泵设施。这四眼深井水源充足,群众都赞不绝口。但是,这四眼深井都在村北,从西到东一字排开,井与井之间相距500米到300米,确实保证了村北、涧北、涧东的全部农田用水,且还有大量的富裕水源。但村南的近千亩良田还依旧是旱地。
  王书记想,如果把村北的2号、3号、4号深井的水引往村南,全村的土地就能全部浇饱。可是要北水南调,不但距离遥远,而且有一条大涧阻隔,困难非常大。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满足于现状,面对北水南调的种种困难,不愿继续干了。而王福林书记却信心十足,他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讲:只要全村干群团结一心,苦干加巧干,大干一冬天,北水南调就一定能实现!他请来水利专家勘察、测量、设计,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研究办法,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思想,鼓足了干劲,下定了决心,做出了决策。
  这年秋收一结束,全村干群就打响了北水南调的战役。人们起早摸黑,肩挑车拉,动用土方一万多立方,在大涧里筑起一条150多米长、10米宽的大坝,连通了大涧南北。紧接着把2、3、4号深井的渠道连通,修筑水泥防渗渠道1800余米,接通了通往村南的神峪水渠。到了年底,北水南调工程胜利竣工,一渠清水唱着欢快的歌流向村南,浇灌出了上千亩良田,农业生产迎来了大丰收。
  两年后,王福林书记挂职期满,要离开村子了。忠信村送给王福林同志的礼物只是一套马恩列斯著作和毛主席著作。
  原本他想要悄悄离开村子,所以没有向村里人道别,但他离开的那天,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来到了大队门口,来到大街上,恋恋不舍地为这位心系群众的好书记鸣鞭放炮送行。王书记流泪了,干部们流泪了,全村的人都流泪了。大家没有太多的语言,眼神交汇,双手相握,无言却又有千言。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忠信村已经变成了一座美丽乡村,每当人们看到那座落在吕梁山畔的4眼深井,就会念叨起当年的王福林书记。王书记逝世后,全村人自发组织去他所生活的山王村参加悼念活动,以表示忠信村人民对王书记的怀念敬仰之情。

薛振堂(河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10期

  • 第2023-04-07期

  • 第2023-04-06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4-03期

  • 第2023-03-31期

  • 第2023-03-30期

  • 第2023-03-29期

  • 第2023-03-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