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纸缸不是把纸缸捣烂,而是把烂纸、废纸捣烂做成纸缸。捣纸缸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门手艺,更是老百姓的烟火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前,生活中的各种物资都还相对匮乏,有些生活用具都是人们亲手制作的,纸缸就属于其中一种日用品。
纸缸,当然是用纸做的。人们平时收集各种废纸、报纸、旧书、旧年画儿、旧日历、旧包装纸等。人们把收起来的纸放在大盆里用水泡,有人会把淘米水或面汤加进去,为的是增加粘度。大盆里泡的纸需要隔三差五搅一搅,直到泡得水变了色,甚至有了些味道,把纸张都泡成糊甚至是浆才行。
纸泡好后把纸浆捞出来,放在捶板石上用捶衣棒连续敲打,去掉一些水分。经过捶打后的纸浆粘度筋度都会增强。这跟人们和面时用力揉,用杠子反复压是一个道理。这个捶打的过程,人们叫“捣纸筋”,因而制作纸缸也就被大家形象地叫成了“捣纸缸”。
捣纸缸得先找一个小缸当模子,先把小缸倒扣起来,然后把捶打好的纸浆一层一层往上贴裱,用手拍匀的同时也可以用木板或抿拐子拍压,这样能让纸缸的表面既光滑又瓷实。基本成形后,把抹上纸浆的模子放到通风处晾干,然后把模子取出来,硬梆梆又轻便的纸缸就做成了。
有讲究一点的人觉得敞口的纸缸简陋,会把纸缸的口儿稍微收一点,形成类似罐子、坛子一样的收口。要做成这样的收口就得脱模后靠一双巧手精心捏出来才行。一般是用瓦片或者破碗片在里面撑着,外侧用手或木板边捏边拍,然后就做成漂亮的口沿了。敞口的纸缸就有了曲线美。
纸缸做好后外表并不美观,稍有不平处再用稀的纸糊抹平,二次加工可以让它的外表更光滑,更流畅。做好的纸缸外表还是一片灰白,看上去不太美观。不过,人们有的是好办法,年画、挂历颜色艳丽,人们会把它们剪下来裱到纸缸上,灰扑扑的纸缸立马就变得色彩斑斓了。更有有心的人家会把平日里收集的烟盒纸裱上去,不仅独具特色,还有浓浓的文化的气息。官厅牌烟盒纸是褐黄色的,芒果牌烟盒纸是绿色和黄色的,墨菊牌烟盒是粉色和黑色,恒大牌香烟是白蓝条纹……裱纸缸,也是一场民间美术的秀场。做好了缸,再捏制一个纸盖子就更完美了。
艺术,都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过去的纸缸主要是用来放米面粮食的,因为纸缸里放米面不结块更不生虫子。原因是纸是透气的材料,它能吸收缸里的潮气,再把潮气传到外面。外面环境略潮时,纸缸又能吸收一些潮气,从而保护了储存在里的米面,所以纸缸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种生活用品。
纸缸好用,但也不能长时间放在太过阴暗潮湿的地方,这是纸缸脆弱的一面。在我家老院儿耳房的破木桌上还有一只纸缸,已经多年不用了,它太旧了,破烂不堪,上面还缺了一个大豁口。母亲说这是我奶奶留下的东西,年久后纸缸外皮已经磨损了,母亲又给它裱了一层纸,而今也已被弃置。纸缸曾是生活,也是传统,更是一种文化,它低调朴素而且实用。
郭宏旺(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