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美食

馉垒小考

  •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其实也只不过是百公里远的省城。如今看百公里不过是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可就是这百公里的距离,两地之间的饮食上便有很多的不同,有些食物看着明明一样,做法也一样,但是偏偏叫法不同,比如馉垒。
      生活在晋中盆地的人,从小到大,把一种用面粉拌上切碎的蔬菜,蒸熟之后的食物,叫馉垒,而省城太原地区把这种食物称之为拨烂子。再后来,一些晋南来的同学,又把这种食物称为麦饭。再后来,网络发达,各地的美食都汇集网络,然后发现这种做法几乎一致的食物,有着不下二三十种说法——馉垒、谷垒、菜疙瘩、不烂、拔烂、楮不揪、块垒、窟垒、粉蒸菜、锅垒、盔垒、不漏子、圐圙、苦累、蒸麦饭、馓菜、库伦、焪焪饭、挠挠、拌面、打傀儡、洋芋擦擦、山药擦擦、土豆团团、山药丸丸……倘若把这些名称放在一张菜单上,定然不会有人认为这是同一种食物。
      仔细归纳和分析一下这种食物的流传区域以及读法,会发现这些名称中,有很多是根据读音来对应文字的,比如,馉垒、谷垒、块垒、窟垒、锅垒、盔垒、苦累、打傀儡、库伦……这些名称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方言找不到对应的文字,而根据读音找了同音字替代而已。特别是一些餐馆在书写招牌或是菜单时,这种食物就有了五花八门的名称,并且还根据这些本就不准确的同音词,创新出了各种美食故事。比如说苦累是缺吃少穿时,人们吃的一种食物,甚至还有说焪焪饭的“焪”其实是“穷”。
      那么到底这种食物有没有一个官名呢?像人一样,尽管可以有小名、别名、笔名、曾用名,甚至在不同的群体中有不同的外号,但是身份证上一定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终于,在《中国烹饪大辞典·山西篇》中找到了这种食物官方认证的名称——“馉垒”。词条如此解释:馉垒,山西面食。又称馈垒、谷垒、拌烂子。因使用面粉不同,分为白面馉垒、玉米面馉垒、莜面馉垒等,制法上也略有差异。用面粉或玉米面制作时,一般均配以豆角、萝卜、土豆或茄子等菜丁或菜丝(菜料可因季节而异)。加入少量清水及精盐,与面粉调拌成细小疙瘩状,上笼蒸熟即成。使用莜面制作时,将熟土豆搓碎与莜面一起拌成碎疙瘩状,上笼蒸熟。蒸熟的馉垒一般要再炒一下,即将锅上火加入花椒油,待油热后投入葱花、馉垒进行干炒,待馉垒炒热,油全部吸收进馉垒内,盛入碗中即可食用。食时配佐各式小菜或腌菜,并配以汤粥。馉垒面菜同食,味道清香。
      馉垒这种食物流传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在北方很多省市,都能见到这种吃食,只不过叫法不一样。河南叫粉蒸菜,河北叫苦累,内蒙有些地方叫拨烂子,有些地方叫圐圙,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叫焪焪饭,北京、天津叫打傀儡,山东鲁菜中的蒸拌菜,用料、做法与馉垒大同小异;山西晋南与陕西关中一带叫麦饭,陕北叫洋芋擦擦,还有的地方叫菜疙瘩、土豆团团。南方也有一些地方有类似的食物,安徽人的楮不揪,是用楮树的花蕾拌上面蒸熟而成。在湖北,有天门蒸菜,做法也雷同,且相传这种食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清代长安人薛宝辰曾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和咸安宫总裁(负责纂修本朝历史的专门机构国史馆的岗位),他在自己的《素食说略》中记载:“秦人以菜蔬和干面加油、盐,拌匀蒸食,名曰麦饭。”根据这段话的解释,可以知道“麦饭”也是“馉垒”。这种民间饭食在宋元时期的文人作品中,便可以找到其踪迹。南宋刘克庄《哭孙季蕃》:“自有菊泉供祭享,不消麦饭作清明。”陆游《戏咏村居》:“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朱熹也写过一首《麦饭》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关于馉垒的说法,在元杂剧中也有出现,元代无名氏杂剧《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三折中有这样的唱词:“后兴,同知相公叫我牢里问事去,着你娘做些酷累来。”还有:“是甚饭?和和饭。着你娘做些酷累来,又是和和饭。打你奶奶嘴!胡说!吃了罢。甚么酷累酷累”。元杂剧中要吃“和和饭”和“酷累”的令史张本,便是汾州西河县人,如今的山西省汾阳市。
      那么为何要称为“馉垒”,大概率与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的一种名为骨朵的冷兵器有关,而这种冷兵器的雏形是北方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质棍棒头,其造型类似人体的胳膊加上了紧握的拳头,拳头在晋语区有“圪髑”的说法。宋辽时期,这种武器在辽国军队中曾广泛使用,北宋兵书《武经总要·器图》记载:骨朵本名为胍肫(gua zhun),谓其形如大腹,似胍而大。后来人们将其误读为骨朵。这种武器的最初是一种捕猎使用的工具,后来在厨房中也曾作为锤杀动物的工具出现,在山东诸城汉墓画像石刻画《疱厨图》中,便有使用这种工具锤杀牛畜的场景。馉垒与这种劳动工具之间在形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蒸制时类似很多小型“骨朵”垒在一起,于是,“骨朵”的说法被引申到食物中,衍生出了馉垒的说法,且将“骨”前加了一个食字旁,以区别于劳动工具。
      也有人说,这种面食的历史其实还要更早。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石磨出现,麦粒磨成了面粉,面拌菜这种美食,也就自然而然应运而生了,显然也只能是推测之说了。
      同一种东西有不同名称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食物中,在各种植物上,这种情况也十分突出。各地方言的不同导致了文字记载上的不同。我们只能用历史的碎片拼接过往的生活,猜测那些普通食物是如何流变而来的,食用它们的祖先是怎样的人。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7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