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美食

古今夜市

  •   在快节奏的今天,年轻人白天忙工作,晚上是他们最佳的休闲娱乐的好时光。夜市里,一家小店一种味道,每一个摊位都有自己的特色。霓虹灯下,游人如织,香气四溢的美味小吃,让城市的夜生活充满现代气息。油条、麻花、馅饼、汆汤、章鱼小丸子、烤串、臭豆腐、生蚝、鸭肠、卤鸭头、卤鹅掌……这些夜市里最活跃的小吃,总会让你食欲倍增。
      我国夜市,可以说有着很长的历史。最早明确记载夜市的是东汉《新论·离事》,“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这里的“夜市”就是夜间集市贸易。《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说文·邑部》中“邠”字解曰:“豳,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一个“俗”字,说明邠地的夜市已成传统,由来已久。
      唐朝的夜市有多热闹?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夜看扬州市》中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杜荀鹤也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可见,在有宵禁的唐朝,夜市也已经相当繁荣了。唐朝统治者之所以会推出宵禁制度,也是以坊市管理制度作为基础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坊市制度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管理制度。
      宋代夜生活热闹明亮如白昼,每逢夜幕降临,宋代城市又腾起一片片比白天还要喧嚣的声浪。在这里,听不到官吏的呵斥,看不见怒马甲胄的将军,寻不着拖朱曳紫的宰相枢密……这是因为像张衡的《西京赋》中所说的“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廛里端直,甍宇齐平”的城市格局已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随街设坊、面市建屋的生动的新风格。道路已打通,街区不封闭,市民可以像鱼游春水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夜市上漫步、吵闹、打情骂俏,逐神怪于“露台”下,迎“社火”于街道上……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首都以外的一些城市同样是夜市喧嚣,勾栏瓦肆、饭店酒楼通宵达旦。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临安夜市“与日间无异……直到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桴动,甚至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天伦四时皆然”。
      经元代的低迷之后,明、清夜市得到一定恢复。翟宋吉描写明朝杭州夜市:“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藕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饧箫。”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也盛赞杭州夜市:“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明人高得旸的《北关夜市》描绘杭州夜市更为具体:“北关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春明。楼前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
      清朝初年,受战乱影响,夜市萧条,直至康熙年间,经济开始恢复,夜市也逐渐复苏。清代的夜市可以说就是明代夜市的继续。夜市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虽然囿于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和夜市难以管理的缺点,其发展过程历尽曲折,但是它无可厚非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现在,夜市消费逐步成为今天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鼓励城市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点亮夜经济,扩大消费。
      长治市城隍庙夜市就在我家楼下,我喜欢和家人到夜市转,夜市有景色还有美味,特别撩心弦。城隍庙广场还被评为首批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每至傍晚,小吃、特色水果、饰品百货等纷纷被摆上摊位,各式美食香味四溢、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街巷人潮涌动,沿街商铺的叫卖声、音乐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烟火气。

    李志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6期

    • 第2023-06-21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9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4期

    • 第2023-06-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