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六”又称“天祝节”,儿时记忆里,这个节日除了晒衣晒被,印象最深的便是“吃炒面”这一美事了。
傍晚时分,母亲将土灶又清洗了一遍,对我们说:“今晚,我们做炒面吃喽!”孩子们欢快地围在灶房,母亲怕我们热,叮嘱大家去院里乘凉,静心等候。我向来是不怕热的,于是便主动做个“烧火丫头”。
锅煨热后,母亲从面袋里舀出三大勺面粉,倒入锅中,并叮嘱我烧火要细心些。我拿着烧火棍轻轻压了压火苗,又瞅了一眼锅中,只见母亲拿着铲子快速地翻炒着,不时压一下面粉,我问母亲为何还要“压一下”?母亲说:“面粉一受热,粉里的水蒸汽会凝结,面粉就容易结成小团。”在母亲的细心操作下,一个个小球慢慢地变成了小颗粒,再又变化成均匀的粉末。炒面火候也有讲究,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面又会生。翻来炒去之间,阵阵麦香扑鼻,约莫十分钟后,锅里的面粉已从浅浅的白到微微的黄,便可出锅了。闻着那股面香,我仿佛觉得伏天清凉了许多。抬眼之间,母亲的额头已布满汗珠。
炒面出锅后,母亲用筛子轻轻过滤掉一层细小的颗粒,朝院子里吆喝:“孩子们,快来吃炒面啦!”于是,弟妹们一个个飞奔而来,又在叮嘱下各自分工,抬出桌子、凳子至院中,摆好碗筷端正坐好,俨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此时,父亲拿出红糖给每个人的碗里舀上两勺,又携来刚烧开的沸水,我们将炒面与红糖拌匀,再浇上滚烫的水边搅边拌,院内香气四溢、热闹非凡,碗里的炒面也由疙瘩成团,变得你我不分、交融和睦。炒面可以调制成粥样、也可调成糊状,依个人口味还可加些蜂蜜调味,每当想起吃炒面的场景,我的思绪就飞到了童年那份心旷神怡之中。
吃炒面时,母亲还会给我们讲故事,讲道:古代有一名书生进京赶考,途中遭遇盗贼,钱财、干粮被抢夺一空,烈日当空下,形单影只的书生强忍着饥渴上路,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路旁。适逢两位农家老人路过,拿出包里携带的炒面、温水,给书生冲食,书生才“面有气色”。儿时,只当那是个故事而已,长大后方知其中深意。在读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小麦,主治客热,止渴烦,利小便,养肝气,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才恍然明白,夏季养心,吃小麦自是有益身心了。此外,古代医书中还有将炒面温水服用治疗泄痢的记录。可见,炒面是一种宝贵的美食啊!
关于炒面的由来有一些美丽的故事。传说,古时黄河流域时有决口,家里青壮年要去修筑堤坝防洪,有位叫善姑的女子把面粉炒干,装进布袋给丈夫用于筑堤时食用。邻家妇女纷纷效仿,没想到炒面香味直上云霄,迷得四海龙王都忘了行云布雨,村民也就免了洪灾。还有人说炒面是为了纪念抗金名将岳飞。当年岳飞收复蔡州(今河南汝南)时,当地百姓用炒面慰问抗敌将士。这些士兵在外战事频繁,吃饭不便,而炒面保存时间长、美味又易携带,因此炒面成了百姓向士兵表达感情的重要纽带。
炒面寄托了我浓浓的童年情怀,在吃炒面的桌子上长辈们将炒面文化代代传承,我们在故事中学习,在美食中体悟那份炒面香。
杉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