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是“接生婆”,相当于现在妇产医院的“助产师”。她今年已经87岁高龄,满头银发,除了有点耳背,身子骨还算硬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奶奶便跟着当时经验丰富的“接生婆”给村里人接生。
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日子,每当看见这张老照片,特别是提及当“接生婆”的这段经历,奶奶眉眼间便带着一点点骄傲。
“当时我婆婆是十里八村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大队里像你父亲他们这一辈的好多同龄人,都是我婆婆给接的生。”我疑惑地问道:“当时文化也不普及,这门技术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奶奶顿了顿说道:“那个年代农村里的接生婆大多都有生儿育女的经历,也略微懂点简单的卫生常识,而且这门技术都是只传给女儿或者儿媳,一般也不传给外人。过去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孕妇腹内胎儿的情况只能靠经验估摸判断,当时也没经过什么培训,就是敢上手,接生多了也就有经验了。”奶奶的婆婆,也就是我爷爷的母亲便是当地十分有名的接生婆。
我又问:“当时都不去医院生孩子吗?”奶奶的语气就会沉重一些:“哎,那会儿日子苦,温饱都是问题,而且医疗条件简陋,交通也不方便,关键是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普遍都不是很好,负担不起去医院生孩子的费用,比不上你们现在,条件好了,家家都是一个孩子,金贵的很。不过,那会儿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哪家产妇要生了,我们都得第一时间赶过去,守在产妇身边,直到孩子顺利出生,毕竟这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我继续追问道:“那样岂不是很危险?”奶奶神色有点凝重地说道:“是啊,生孩子对女人来说真是鬼门关走了一遭,那会儿接生的工具也很简单,一把剪刀,一个脸盆,一壶热水,有时候小孩胎位不正,那可真是危险,所以有经验的接生婆就十分受人尊重。而且那会儿生完孩子也没什么补品,喝点红糖水,加个鸡蛋就已经是条件好的家庭了。”
的确,在奶奶年轻的那个年代,接生婆是一个长期活跃在中国乡村的民间职业,是当时千家万户等待新生命降临的守护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女性分娩有了专门的医院,孕期知识普及程度更加广泛,产检手段也更加丰富,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了极大的保障,接生婆这个职业也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刘云伟(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