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向天而歌”的盲人宣传队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太原的乡下也很热闹,记忆最深的除了唱大戏和放电影,就是来了视障人士组成的盲人文艺宣传队。当年,他们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新农村的好人好事及娱乐乡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瞽”即眼睛失明。这是《诗经》中关于古代盲乐师的诗句,可见三千多年前的文艺界就有了技艺超人的盲艺人。
  盲人文艺宣传队通常由三到八人组成,成员有上下邻村的,也有外地的。他们手握导盲棍,背着乐器包,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由略有光感的盲人前头引路,串成“一字形”的队伍蹒跚而行;他们翻过一座座山坡,走过一道道田坎,每到一个村庄都会停下来演唱。当他们的演奏响起,村民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不管是抱着孩子的妇女还是抽着旱烟的大爷,都会快速地找个位置,悠闲地开始听他们弹唱。
  为了生存,队员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每个人跟前几乎都有两三种乐器,拿在手里,绑在腿上,或放在手边;有的干脆一个人同时敲击、伴奏几种乐器,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器乐团队;吹拉弹奏、说学逗唱,无所不能,犹如师旷再世,阿炳重生;每一首歌、每句歌词及每个段子都是最朴实的表达,他们用各种表演形式为乡亲们演绎着几近“绝唱”的艺术,村庄里不时响起掌声。
  盲艺人们的演唱,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吹笙、拉二胡等乐器的队员,大多数说唱艺人的脸都向着天,头部跟着旋律自信地晃动,一下一下,干脆有力。他们似乎不管有没有观众,只唱给天空听。只有当一曲终罢,听到人们的鼓掌和喝彩声时,才会回过神来,露出真诚的笑容。
  昔日的乡村,多数的日子是单调枯燥的,有些偏僻村庄连电也没有,除了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热闹的事儿就是盲人宣传队的到来。他们用自己触摸到的“光明”为寂寞的小山村带来了难得的文娱享受,增添了农闲时乡亲们无尽的谈资。乡亲们也会热情地招待他们,安排他们到农户家吃饭,叫“派饭”,所派饭的农家户,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每到一家,屋主人就会主动上前搀扶着他们,并把饭端到其手边,让他们先摸一摸。他们总是十分感激地说:“这辈子是报答不了你们啦,等下辈子老天爷好歹让俺睁开眼,也端给你一碗饭……”听着这话,周围人无不动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指的是一般艺人们的功夫打熬,但盲艺人们的学艺要比这付出更多的艰辛,他们有的师承班子里的老盲艺师,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那时,他们演唱最多的一首歌谣是《光棍苦》:“光棍苦,苦光棍,谁给光棍烧热炕,谁给光棍补衣裳……”仿佛是诉说自己的人生,腔调中流露出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凄凉感,但更多表达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他们因为双眼失去光明,所以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渴望有一抹光来照亮自己的生活。
  他们看不到人群,总是向着天空而歌,当年他们走街串巷,不仅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还以乐观精神鼓舞了一个个朴实勤恳的庄稼人。如今,乡村已经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了,但他们“向天而歌”的余韵仍久久地回响在天空。

彭庆东(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21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