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金秋九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研究所组成以晓星为领队,简其华、苏琴、赵宽仁、王树、李一鸣、李明辉、李佺民为成员的民间歌曲采集组,到河曲县进行访问调查、挖掘采集、整理研究民间歌曲工作。
河曲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采集组从太原出发,乘火车到了阳曲县,下了火车就没有了公路。大家又坐上大板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一整天,再改骑毛驴慢慢悠悠走了三天才到了临近黄河,地处晋、陕、蒙三角地带的河曲。
河曲民歌丰富多彩、韵味独特,村民们得知中央派人来采集歌曲,一传十、十传百,顿时成了当地的一大新闻。歌手们表示:山歌酸曲唱不完,自家哼唱自家乐,对着蓝天放声唱,想甚唱甚,见甚唱甚,村里村外都是歌。但在生人跟前面对面就不好张嘴了。
于是,组员们首先要学说方言土语,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做解释与说服工作,通过与村民同吃同劳动,逐渐与群众打成一片,拉近了距离。歌手们开始在黄河边、田野里、羊群旁放声高歌,在院落里、炕头上、油灯下细声吟唱。歌手们倾情抒怀,组员们精心记录,一首首带着喜怒哀乐的山曲从心底流出,跃然于纸上。当时虽然带去了钢丝录音机,但因村里没通电,只好当面传授,边听边记。
小组成员秉持着执着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地研究探讨,历经一年零两个月地艰苦工作,采集到民歌400余首、歌词4500首、二人台45出、调查报告7篇,堪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出色圆满的完成了任务。随即,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河曲民歌采集专集》,把独具特色、委婉动听的河曲民歌唱遍中华大地。这次调查为民歌的挖掘采集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作用,丰富了山西民歌宝库,为我国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德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