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子夜

碛口,原来也可以“文说”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张兴贵先生所著《文说碛口》,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故土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天下黄河第一镇”碛口蕴含着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晋商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深刻思考。全书通过32篇文赋、177副楹联、10首诗词,从不同的维度穿越300多年时空,将碛口的古往今来、风土人情尽收笔端,既没有大篇幅的铺陈介绍,也没有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堆砌,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全新的视野,展现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人文碛口、立体碛口,打开了人们了解碛口的新空间。书中的碛口古镇全然不再是水岸码头的忙碌、当地商贾的富庶,而是经过历史沉淀和冷静思考后的另外一番景象。
  开篇《碛口赋》中,面对古镇当下“旅游大业方兴,古镇涅槃重生”的文旅盛景,没有落入俗套去作过多的阐释,而是笔锋陡转跳出了实景,一句“何哉?山河间人文既古,允宜钩沉;扶摇处梦境又新,当以追寻”,得出了“弥古者弥新矣”的结论,大有酣畅淋漓、意境高远之感。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国内知名楹联家,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副秘书长,书中也收录了张兴贵先生专为碛口编撰的22副楹联,现在黑龙庙就悬挂有5副。当游客走进碛口风景区,入口牌坊上就刻着这样一副楹联:“听涛向老河,一脉古风乘晋韵;追梦穿长巷,十分生意满商行。”道尽碛口古今,未进古镇先闻其声,未进古镇先得其韵,令躁动的心顷刻间可以安静了下来。徜徉古镇街头,无论是黑龙庙下庙三官殿“帝德及于天地水,民生源自气行精”,碛口书画院“书韵连绵,涵长河气度;画风素朴,释古镇情怀”,还是遍布镇间山庄酒店里诸如“迭起祥云,河山永泰滋生意;咸成元德,风俗丕隆悦远朋”,无不于关照现实间充满盛世华章般的民生乐趣。
  这是一本集赋、联、文、诗为一体的书,体现着作者扎实的国学功力和对碛口老物件、老字号等古老文化遗存的深厚情怀。从陆路交通不发达的乾隆年间起,顺河而下,承东启西的特殊地理位置,让碛口古镇盛极一时,成为西北物资经晋中转运各地的重要枢纽。出于对历史的敬重,书中将这曾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冠以“老”字,以老河、老街、老宅、老商路、老镖局等等23个看似独立成篇,实则相互勾连的话题,全方位多角度还原和呈现了古镇曾经的繁荣,以及作者凭物抒怀的思念之情。在他的眼里,“老河,是真正的老者,是一壶老酒,是一首老歌,永远不会老!”“老河是古镇的脉,老街是古镇的魂,这脉与魂,构成了一份缘,这份缘,源于自然,源于必然。”充满着对历史的思辨与拷问。遍布古镇的老宅早已人去屋空,他们的后人生生不息、散落各地,站在老宅前,作者慨叹老宅“老而不老,老而不愧”,老宅的风“刮向四方,渗入四季”,折射出辩证的唯物史观。黄河岸边拉纤的老艄公,曾经是古镇的活着的灵魂,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犹如一尊尊造型各异的古铜色雕塑,在光阴的档案中始终抹不掉”。在我看来,这种不吝笔墨甘为普通的穷苦劳动者唱赞歌,“就是人类与生俱来敬重劳动的情感”!而在《碛口纤夫》一诗中,更称赞他们“躬身立命,赤脚踏向泥泞,叩响历史的回音”。读这样的诗句,令人仿佛置身黄河岸边,眼前走过的就是那一群赤着身子、喊着号子,缓缓拉动历史前行的人。
  兴贵先生是吕梁山上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从读书到参加工作都没有离开过这块厚土。几十年来,在从事教育工作之余,一刻也没有停止用笔讲述家乡的历史与现实,各类作品散见于中央及各级媒体,同时在县中学开办崇文国学大讲堂,潜心传播优秀的国学文化。这本20余万字的《文说碛口》,是他第一部从全新视角讲述碛口古镇,乃至家乡临县人文荟萃故事的作品,对于活化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确实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很容易让人产生再次走进碛口去体验的冲动。

□薛毓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23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21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