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万千学子又到所录取的学校报到了。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四十多年前报名上“刊大”时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满足广大失学青年上大学的需求,团省委与《山西青年》杂志联合举办了“刊授大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因“文革”而失学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性大学,不限年龄、学历、地域,面向全国招生。当时,社会办学顺应了历史潮流、众望所归,作家陈祖芬曾写了一篇报告文学《一个民族的觉醒》,高度赞扬了刊授大学办学的意义。
“刊大”虽然是以自学为主,刊授为辅的社会办学机构,但入学门槛低、报名既报到,而且具有不限年龄、不限人数的优势,吸引了广大求学者。那时,我和厂里几位工友一心想到大学里学一点知识,就相约来到湖滨会堂报名“刊大”学习。
那天,湖滨会堂也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求学者既有白发老人,也有中壮年,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大家都是怀着来大学“充电”的目的,把“文革”耽误的学习时间抢回来。求学者热情高涨,排着长队依次报名;那长队弯弯曲曲,一直排到会堂的台阶下。我们找到队尾排上队,足足排了两个多小时才报上了名,那热闹非凡的场面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在报名的队伍中,我见到了几位熟悉的面孔,有同学,也有朋友,他们都和我一样,想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学一点大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我们报的都是“现代汉语”的大专课程。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学完课程就发结业证,能学习大学中文知识,也是不错的学习机会。听工作人员讲解后,我们欣喜地报了名,交了20元学费,买了十几本散发着墨香的课本。
9月初,刊授大学在湖滨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那是个星期天,我们早早赶到会场,找个座位坐下。学员们陆续来到会场,不一会儿,三千人的湖滨会堂座无虚席,连走廊都坐满了学员,认真聆听学校领导的讲话。
开学典礼之后,我就开始自学了,学的是现代汉语教材。《山西青年》杂志每期都刊发指导学习的文章,我按照文章要求学习,虽然自学有点吃劲,但经过认真学习琢磨,学习效果大有长进。期间,“刊大”还聘请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到湖滨会堂授课,我们又到湖滨会堂听讲,偌大的会堂座无虚席,那场景令人震撼!
通过“刊大”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现代汉语知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业结束后,我领取了结业证书,总算圆了上大学的梦。之后,我文学创作水平逐年提高,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1995年,凭着这个结业证书,厂领导把我从基层岗位上调到厂宣传部,从事企业的宣传报道工作。
陈顺成(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