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往事

劳动课上我们去山里砍柴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读的小学大门正对着我家的后窗户,中间隔着一条很窄的巷子,学校上课的铃声在我家听得格外清楚。记忆中我们很喜欢上每周两节的劳动课,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是否热爱劳动是考验一个人思想进步与否的标尺,一个好学生的评语中,热爱劳动总在头条位置。
  当年的劳动课,低年级学生就是擦教室玻璃,去学校操场打扫卫生,拿着脸盆、小水桶浇浇校园里的花花草草。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会组织去附近五保户和军烈属家帮老爷爷、老奶奶打扫院子,到街上的公共水点抬水。力气小的女同学,两个人用一根棍子抬一桶水,力气大的男同学则一个人挑着两桶水,大家说笑着给老人们装满水缸。学校还会组织我们去附近的工厂擦机器、整理货架,做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甚至还会去离城不远的农村参加一些拾麦穗、捡土豆的劳动。那时候最重要的劳动课,是每年秋天去砍柴。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集体前往离城二十多里的柳沟山上去砍柴。那时学校没有暖气,冬天都用铁炉子烧炭取暖。为了生火方便,必须用干柴引燃炭火,进山砍柴就成了秋天开学后做的事情。
  砍柴那天,同学们带着绳子、斧头和干粮,早早就到学校集合,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山里进发。山里的空气很新鲜,同学们一边欣赏迷人的秋景,一边寻找那些干枯的树枝。在砍柴劳动中,大家都争先恐后,身强力壮的男同学,会把打好的柴捆好放在一边,然后帮助女同学和身体比较弱的男同学砍柴。那时的我比较瘦弱,再加上不会正确使用斧头,常常磨出了血泡。班长郑强、同桌张根喜,前排的吴小勇都帮过我。我把从家里带的两面馒头(玉米面和白面和在一起)和胡萝卜做的咸菜,分给他们品尝。
  返回的时候,大家就基本不排队了。同学们背着大小不一的柴捆,三三两两,汗流浃背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累了,就把柴放下,或靠在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土坡上歇歇。等回到学校时,太阳就已经落山了。每次砍柴劳动课后,老师总会布置一篇作文,题目就叫《砍柴记》。我写的《砍柴记》常被老师当范文,在作文课上讲评,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回忆那时的劳动课,的确锻炼了大家的很多能力,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当年的劳动课深深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李涌涛(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8期

  • 第2023-08-25期

  • 第2023-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