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金墓砖雕中的舞蹈形象

  在山西的石窟、画像石、砖雕、壁画等古代文物中,都遗存有诸多的舞蹈形象。从这些生动的文物遗存中,不禁让人想象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历史情境。在其隐现的文化遗留中,也不禁让人追溯其发生的文化源流。
  我省考古工作者曾在侯马市牛村发掘过一批金墓砖雕,从中发现了关于民间社火活动的砖雕群像。其中一幅的砖雕上刻有一打伞者和身着长袖衣裙的女角等五人。从表演形式看,这组民间社火砖雕群像与当地盛行的白店秧歌颇为相似。这组砖雕群像上所反映的民间社火活动是不是当地所盛行的非遗传统舞蹈——白店秧歌?我带着这一疑问开启了对这组砖雕群像溯本追源的探究。
  从静态文物遗存显现,金代社火表演在当地已具有成熟的表演形式,且非常盛行。其兴起要追溯到宋代了。宋代,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昌盛繁荣、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继唐代宫廷乐舞衰败后出现的民间歌舞艺术的高峰期,在整个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勾栏”“瓦舍”的繁荣景象,在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宋徽宗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口骤增,成为当时世界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地方。经济的繁荣,商贾、市民阶层的扩大,各地民间技艺纷纷蜂拥而入,喜庆佳节“花光满路,箫鼓喧空”。元宵节灯会,“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数十里”。据考证,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技艺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其中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诸如傀儡(木偶)、嘌唱(清唱)、今生(歌舞)、散乐(乐器弹奏)、讲史(评书)、皮影戏、驯鸟兽、猜谜等,其形式不下数十种。
  因非遗传统舞蹈白店秧歌“伞”的表演形态,动律遗有影偶的特征,我又考证了当时影偶发展的状况。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京影戏曾盛极一时。唐、五代之前关于民间百戏的记载中曾提到各种傀儡戏,但没有任何关于影戏的痕迹,更多流传的是一些民间传说,没有关于影戏的史载和实物,缺乏史料的佐证。而记载影戏最早又见于宋代,因而,从史学角度来讲,谈论影戏又以宋代为始。正如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
  中国影戏在北宋的汴京兴起和发展,与其水陆都会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商品贸易及商业交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都沉溺于对现世物质的享受和世俗欢乐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帝王与万民共观散乐百戏,士大夫则醉心歌楼酒馆,影戏在这种经济发达、崇尚享乐、民意繁荣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它的内涵。
  宋代《续明道杂志》中记有“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瞩弄者且缓之”,可见当时影戏的高超表演,已经能达到让观众们看掉眼泪的程度。
  《东京梦华录》卷六和卷五“京瓦伎艺”条记载了宋崇宁、大观以来的东京“诸门皆有管中乐棚去处,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正是说明了影戏已构成宋代民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当时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都城纪胜》《夷坚三志》《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也记载了宋代汴京的影戏种类较多,除以纸窗为台,“用彩色装皮”的皮影戏外,还有其它不同形式的影戏。比如以手为之的“手影戏”,以真人模仿影人动作为戏的“乔影戏”。这里的“乔”即为装扮,称之为“乔影戏”。其并非用灯影作戏,而是属于模仿影戏动作的滑稽影戏,常在游行队伍中做滑稽性表演、或“戏于小楼”模仿大影戏表演。可见,模仿影人做舞的表演在宋代就已经开始。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也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自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中国影戏形成将影戏艺人掠到北方而形成的北方影戏、影戏艺人随宋都南迁而形成中原至江南一带的中南部影戏、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而形成的西部影戏之格局。自此之后南影北渐,影戏艺人就在在各地扎根繁衍,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三大区域性流派。
  南宋徐梦梓所著《三朝北盟汇编》有这样的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教坊乐人,内侍官四十五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解军前。开封军人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掠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先破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节家以行,亲戚故旧涕泣别离,相送而去,哭泣之声遍于里巷,如此者日日不断。
  另据文献记载:宋代词人姜白石曾有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像街心弄影看。
  虽然无史料考证当时剧目的详情,但中国的影戏应该就是从这里流传开来的。
  与白店秧歌颇为相似的这组砖雕社火群像中,除“伞”的角色突显,还有一“乔妇人”的形象较为鲜明。这里的“乔”也是装扮,装扮成为一个妇人。前面提到,宋代的影戏形态丰富,其中以真人模仿影人动作为戏的“乔影戏”,可能为真人模拟影人生硬机械举止的一种歌舞表演。从“乔影戏”真人模拟影戏的动作的表演样式看,与现流传的白店秧歌的“伞”表演形式、形态特征,基本相似。从影戏流变的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乃至表演特征上来说,与白店秧歌的文物遗存给出的信息也是重叠吻合的。以此,大致可以推断在白店秧歌表演形式中,“乔影戏”的遗制犹存。至于白店秧歌中具有“傩”舞的意味,因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嬉、古代楼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是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影响而产生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具有着中国文化的渊源特征。

□李瑞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