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十周年,山西歌舞剧《哑姑泉》爆火之后,省里决定让省歌舞剧团走出娘子关,去展示三晋歌舞艺术、开阔眼界、锻炼队伍、开拓发展。1961年10月,由省文化局一名副局长带队,携歌舞剧《哑姑泉》及一台山西民间歌舞晚会率先到了山东。
到了济南后,一行人住进了珍珠泉宾馆,院内大小池塘都是从珍珠泉流过来的水,清澈见底、甘甜沁心,更令人称奇的是,无数个水池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深或浅,都会有一条水纹形成的水线浮在水面,即使用外力搅乱,不一会儿仍会重现。在山东演出期间,我们见过了珍珠泉的精致,趵突泉的壮观、大明湖的广阔宁静,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我们这些生活在内陆的“旱鸭子”,在青岛初次见到大海时,兴奋得像回到了孩提时代,无边无际的海面波涛汹涌,渔船来往穿梭,时有军舰出现,说静也静,说忙也忙。最有趣的是清晨到海边捡贝壳,光着脚丫踩踏着细沙,感受着海水的抚摸。
站在海滩极目远眺,我在想:那遥远的彼岸是何等模样?眼望迷人的大海,多么想博浪击水奋力一游,遗憾的是时至深秋,它已不那么好客了。
在青岛四方机车厂演出完毕,年轻的工人、学生意犹未尽,围拢过来非要目睹甜姑的真容,甜姑的扮演者任艾英同志从容大方,热情地和大家见了面,热情的观众们这才满意的挥手散去。
由青岛到大连有水路、陆路两条线,大家都想体验一把在海上的感觉,于是我们买了船票。傍晚时分,在昏暗的路灯下大家登上了不大不小的客轮,在毫无察觉之中驶离了码头,眼望岸边的灯火渐渐远去,大海漆黑一片,夜空闪烁着点点星光。起初,大家都想在甲板上感受大海,无奈海风很硬,只好回到舱内,听着海水涌动的声音,逐渐都进入了梦乡……
凌晨不知是谁嚷嚷着要看日出,不料个个头晕脑胀、胃里翻滚,还什么也吐不出来。当时有船客说,再大的海浪也不至于此啊!而且当时海面明明是平平静静的。随后我们得知,有一位从海军复转的大副也呕吐不止,原来是我们的船遇上了海涌,乘客们十有八九都吃不消。大家在舱内欲吐不能,十分难受,为缓解症状,登上了甲板,猛一吸到新鲜空气,随之而来的是翻江倒海般的呕吐,此时,有人感叹道:“以后再也不坐轮船了。”
随后我们又到大连、鞍山、本溪演出,最后到了昔日称为“奉天”的沈阳市。这里一派大都市的景象,无论城市面貌还是人文景观,都是当时的太原不可比拟的。首场演出结束后,我们受到了省市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当地的各大报刊也纷纷以《美丽的神话美妙的歌舞》《甜姑——美丽而崇高的形象》为题发表文章,对两台节目都给予了许多赞誉之词。
在组织的文艺界座谈会上,当时的工农代表、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令人收获颇丰。著名老一辈作曲家劫夫,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西工作多年,他除了肯定《哑姑泉》的艺术成就之外,还谈到了这部剧采用了晋南的故事、晋北的音乐,如果用晋南的音乐会更加贴切些。
当时我们带去的节目除了《哑姑泉》,还有舞蹈《花鼓》《对花》《大场子》《落帽》,小戏曲、晋北耍孩儿《扇坟》,祁太秧歌《献绒线》,独唱《桃花红杏花白》《大烟袋》《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观灯》《打酸枣》《挂红灯》等,晋北吹打乐《大得胜》《晋北梆子》以及小舞剧《黄河夜渡》等。
刘德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