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野奢”一词,源于隐在太行山深处一景区推出的一款“野奢帐篷酒店”体验新品。我虽未曾住过,却从高低内外各角度、四时晨昏各时段的照片、视频里细品过,着实是种回归自然、亲近山水的“向往的生活”。这“奢”,奢在自然,奢在极简,奢在“放慢的节奏”,是一种沉静在天地之间、山水之间,纵情乐享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节奏越快,自然野奢越受青睐。
紧张忙碌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我才下决心,邀友向山而行,野奢一把。那山间,有我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原始村落、农家味道。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近山刚刚闪退,远山瞬时近前;一路之上,大山起伏绵延不绝,且愈行愈深、愈高,胸生“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的豪放诗情。
我默念着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将车停在“水源”处、“一山”前。果然,“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我们便舍车,“从口入”,点亮手机,在洞内摸索前行。虽不至于“初极狭,才通人”,却是阴暗崎岖,一路攀高,彼此相携照应,行数百步,方从有光处出洞。顿时“豁然开朗”,与一泓绿水撞个满怀。这便是网红打卡地“世外桃源”了。
美其名曰“世外桃源”,不过是上世纪依谷而建、隐在深山的蓄水塘坝而已。“高峡出平湖”,湖水似翡翠;且恰有山民为方便出行而开凿的山洞加持,便被山野探幽者冠以“世外桃源”之名。多地游客纷纷慕名来到陶渊明笔下与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感受逃离城市、逃离尘世,走进山水、乐山乐水的诗情画意。
虽然,我也是未能免俗地跟风而来,却从心底感慨不虚此行。那被青绿山峦环抱捧起的青绿深潭,倒映着群山、草木、流云;清风抚过水面,撩起粼粼微澜,向前,不知起于何处,消于何处;风中送来清新的青草香、荆花香、泥土香,任我贪婪地呼吸这慷慨的赠予。想来,此处的负氧离子当是爆表般富集吧?不然为何有种沉醉的奢侈感?
同样沉醉的,还有跟着旅游攻略前来的北京一家人。姥爷和外甥女坐在岸边岩石上专注地写生,小伙子坐着马扎,甩起鱼竿,闲钓一段寄情山水的闲散时光。妇人和姑娘相依而坐,摇着团扇,说着闲话,幸福随清波、清风荡漾。而我与友,和工作于雍和宫的老先生攀谈几句后,绕水漫步,涉水玩乐,好生惬意。
山里人家,居于高山之上。或许是为躲避战乱,举家落户于此,繁衍生息上百年。进出的山路不再坎坷,一条宽展的柏油“天路”自山脚向山巅甩去,甩出天成的蛇行曲线,甩成丝滑的墨色飘带,送我们悠悠然、欣欣然地将山谷、山尖抛在身后,向高山、向云端。不知拐过多少道弯,一座古朴安然的村落闪在眼前。
屋舍俨然,石路弯弯,树木葱郁,庄稼油绿……虽有明显用心打造的痕迹,但极具年代感的原始村落生活场景,还是令我倍感亲切,恍然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的童年岁月。彩色天然石块砌起的房基及半截墙体,似是浮现出我们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粉笔或木炭涂鸦;房檐下悬挂的荆条篮子,似有烧饼、饼干、糖果、糕点的丝丝香味飘出,勾着我的馋虫;伸出院墙殷红压枝的桃子,再诱人,我也不敢攀墙摘食,院内大爷大娘、叔伯婶嫂的呵斥,仍心有余悸;院当中,磨盘、石头垒成的桌凳,似是摆着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其乐融融……
古村落乡村游,当是时下流行的野奢体验。近乎原始的烟火气,最抚浮躁的凡人心。坐于石桌前,静待一道道农家饭菜次第端上。这家农家饭馆的主人很勤快、很用心,养了鸡,种了菜,打理着庄稼,保留着传统厨灶和厨艺。腌肉、豆角、土豆、粉条、豆腐炖菜,是我们这一带的地方特色,丰盛、温暖、豪爽、热情、包容,总也吃不烦;金黄的摊鸡蛋、翠绿的拍黄瓜、红艳的糖拌西红柿、爽口的酸辣土豆丝、喷香的小鸡炖山蘑,对味儿、熨帖;整两口儿地道枣酒,火辣、够劲儿。吃几块油津津的烙饼,喝一碗香喷喷的杂粮粥,啃一根金灿灿的煮玉米,犒劳了肠胃,更安抚了心灵。
站在出村的路口山崖,望向远方的水墨山峦、高天的变幻流云、近山的原始深林、脚下的如练“天路”、眼前的烂漫山花;吹着山风,听着鸟语,回望村落,顿感人间美好、人间值得,不过如此!
山野无言,自然不语,但却奢侈以赠;得闲,何不奔向山野,融入自然,赴约奢侈,开启一段野奢问心之旅……
□张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