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美食

沂蒙煎饼卷百味

  •   秋日,闲来无事,便独自在小巷里漫无目的地溜达。在我正出神时,一声“沂蒙煎饼来”的叫卖声传了过来,一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在家乡吃煎饼的日子。
      煎饼是沂蒙人民的主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东晋王嘉在《拾遗记》曾写道:“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这是最早记载“煎饼补天”的神话故事。蒲松龄《煎饼赋》里也说:“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真是将煎饼从制作过程到形态表述得淋漓尽致。在沂蒙当地,广义的煎饼指的是菜煎饼、煎饼卷大葱、煎饼“万物皆可卷”在内的;而从狭义来看,就是用鏊子烙出来的一张张煎饼,有白灿灿的、有黄澄澄的,沂蒙当地家家户户烙的煎饼,都有着不同的厚薄、色泽和口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沂蒙煎饼文化。
      小麦粉、高粱面、玉米面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成糊状,就可以开始摊煎饼了。舀一勺面糊,用竹批子赶着面糊转过一圈又一圈,热气从鏊子上慢慢升腾,谷物的香味也就出来了。
      热煎饼是最好吃的。鏊子上刚烙好的煎饼,拿一张,趁着烫手的时候卷起来,随意抹上酱,卷一颗大葱。咬一口,糯糯的口感混合着谷子的清香,筋道弹牙,恨不得一下子吞到肚子里。当然,也可以吃脆煎饼,风一吹,煎饼就变得脆生起来,用手掰着吃,像吃锅巴一样,就着新出锅的菜,别提有多美味了,吃也吃不够。
      革命时期,沂蒙老区的人们,用高粱和玉米做成煎饼,送上前线,就是果腹的口粮。沂蒙煎饼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剧中的老奶奶烙着沂蒙煎饼,满屏幕的人间烟火气,火遍大江南北。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取景地椿树沟,就是当年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
      记忆中,每年的秋末冬初,母亲总会拿出家里不大不小的鏊子,和面、生火,烙煎饼。而我,可以守在旁边,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鸡蛋煎饼。母亲给家里人做的摊煎饼是放菜的,给我的却总会多放一些火腿和鸡蛋,年少时候对我的那份偏爱,走过半生,让我依然记得母亲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煎饼厚实,看起来朴实无华,尝起来谷香四溢,带着甘甜。像极了外表老实本分,内心古道热肠的沂蒙人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吃的沂蒙煎饼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思乡情怀,在这种乡情里,带着淡淡的甜和幸福。
      找一个温暖的秋日,回一趟沂蒙,吃一口沂蒙煎饼,品一品人生百味。

    李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