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火锅是人们最爱的美食,在满族火锅、鸳鸯火锅、麻辣火锅等各式各样的火锅中,用料新鲜,汤汁鲜美的满族火锅最受推崇。
我的家乡,满族火锅食材十分丰富,以鸡汤为锅底,其中加入人参、当归、枸杞等中草药,用木炭之火加热,熬制成浪花翻涌的一江春水,此时将剁成块的野鸡、螃蟹,切成薄片的牛、羊、猪肉,一一放入锅中,再加入酸菜丝、冻豆腐片、宽粉条、菌菇等等,随着炭火的不断发威,肉香混合着菜香,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激发着人们的食欲。
满族火锅开锅后的头汤味道最美,营养价值极高,盛上一碗,撒上点葱花、香菜末,滴两滴红椒油,美美地喝上一碗,浑身发热,脑门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一下子便打开了你的胃口,令你频频探臂,伸箸夹取,边喝边吃,美滋美味在舌尖绽放,大呼过瘾!满族火锅的蘸料不像其他火锅蘸料那般复杂,只是以芝麻酱加入一些腐乳、韭菜花酱,拌和均匀即可,也有只蘸蒜泥酱的,简单可口。
满族火锅起源于清朝初期,当时的人们在野外狩猎后,随地架柴点火,烧上一只大陶罐,把猎获的野鸡、野兔、狍子与野菜、珍菇等等一众食材添水熬煮,一锅原始气息的野味沸腾飘香,人们边烤火边食之,填饱肚子后,体力充沛地去继续狩猎。后来陶罐换成了铁罐,铁罐又换成了铜罐,炊具变了,野味没变,只是更加丰富细致了,天上飞的沙斑鸡,水里游的鱼虾、哈什蚂,林中的狍子、獐鹿等等,一切皆可入罐。
满族火锅盛行于清代中后期,在民间基础深厚,并一路凯歌高奏,迈进皇宫,跻身宫廷御宴行列。清朝皇室对火锅情有独钟,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清宫旧制每年从旧历十月十五日起每顿饭添锅子(火锅),有什锦锅、涮羊肉……”
“火锅人人爱,乾隆也不例外。”清代历朝皇帝都喜食火锅,乾隆皇帝喜爱尤甚。乾隆45年正月十四,早膳第一个菜是燕窝鸡丝白菜丝火锅,晚膳第一个菜是燕窝丸子锅烧鸭子火锅,第二个菜是燕窝挂炉鸭子肉火锅,外加一品羊肉片涮火锅。乾隆喜食火锅,由此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火锅还作为主菜经常出现在宫廷大型宴筵当中。在康乾盛世的千叟宴上,满族火锅唱起了主角,大放异彩。招待的宴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火锅宴。乾隆48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共置办了530桌火锅宴,其场面可谓壮观。
满族火锅发展到近代,所用的罐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演变,成了一款独具艺术特色,科学性极强的炊具,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根据设计要求,将紫铜板裁剪成扇形、圆形、梯形等不同样式,再用铁锤把它们敲打成类似于瓶、盘、碗、罐等各种形状,然后组合焊接紧密,内胆挂锡,形成一个粗腰大肚高脖颈的科幻形状,火锅的粗腰里盛汤水装肉菜,大肚(炭膛)内放一腔红红的炭火,高脖颈通气出烟,炭火燃烧旺盛,汤水翻滚沸腾,肉菜熬熟煮烂入味,融合成一锅美味。满族火锅强调即时烹饪的新鲜感,随涮随食,喝汤啖肉吃菜,汤少则添,肉缺则加,即使是雪花纷飞的凛冽寒冬,一桌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边吃边聊,拍手欢唱,其乐融融,那饱暖幸福的感觉,宛若置身于春意融融的阳光里。
刘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