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过年枣糕香

  乡下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撒枣糕,一是作为供品,祭奠祖先;一是作为美食,改善生活。吃过枣糕的人,都感到十分惬意,夸赞枣糕“满含韧劲、香甜可口”。
  枣糕主要食材是大红枣和黄米面。大红枣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缺水,黄土地虽然厚重,却养不活金贵的水果,枣树耐旱,所以就作了黄土地骄傲的宠儿。在家乡目力所及之处,都可见枣树的身影。它的身材并不挺拔,常见弯斜扭曲,它的花朵也很细小素淡,除了蜜蜂外很少被别的生物注意。但是它却凝聚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去酿造非同寻常的果实。那甜美厚味、滋养了祖祖辈辈高原人的大红枣啊!
  黄米是剥壳黍子。黍子,耐贫瘠、抗干旱,早在《诗经》就有“彼黍离离”的诗句。在我的家乡一直不断种植,黍子一般种植在山坡上的成垛小块地里,到秋季也会穗稠粒饱,重头低垂。成熟时人们用镰刀割回来的黍子,把穗子从脖颈处折下来,扎成一把一把,在院子里晾晒一两天,等待揉黍穰。人们坐在凳子上,赤了脚,将一把一把的黍穗,用两只脚掌对着揉来揉去,宝石般又红又亮的黍粒被揉出来,流在地上。之所以不用石磙碾,是因为怕碾烂黍穰。柔韧耐磨的黍穰可扎制笤帚,供打扫庭院使用。揉下来的黍子簸净、晒干,存放到缸里等到过年撒枣糕用它。
  撒枣糕是件精细的活计,要经过泡枣、蒸熟、去核、脱皮、泡米、淘米、磨粉、撒糕等很多工序。且泡米和撒糕是关键两步,泡米根据气温差异,少则二三天多则五六天的耐心泡透。撒糕更是技术活,各村各寨,都有自己的蒸糕“把式”。在一个较大的蒸笼里,先将捏成小团的黄米面铺进去,铺满了把蒸笼放在开了水的锅沿上,再用黄米面把缝隙封住。热气穿透黄米面,在厨房氤氲。母亲在蒸笼里撒一层糕面,撒一层红枣;再撒一层糕面,再撒一层红枣,如此层层叠放,直到蒸笼撒满为止。而水汽一直沿着黄米面向上升腾,面撒完了,水汽也透顶而出,枣糕也熟了。撒枣糕讲究“透气”,透气,才能蒸得熟。“把式”撒枣糕,撒多少层都“透气”——火候一到,蒸气即透顶而出。而外行的人,不管看过多少遍操作的全程,如何的觉得这是简单的技术,照方施为,却不透气!不透气,就蒸不熟,枣糕夹生不好吃,烫牙粘齿坏肚子,偌多的黄米面和大红枣就全瞎了!
  撒枣糕吃枣糕是一种气氛,临近过年的前几天,寂寞的山村热闹起来,吆喝声、欢笑声、毛驴的叫声,石碾的滚动声此起彼伏,像一首山村的交响乐开始演奏了,闲了多时的石碾成了村中最忙的物件。一家挨着一家排着队等待磨黄米,筛黄米,准备过年的黄米面。大红枣经过充分浸泡,原本皱巴巴的干枣被浸泡得饱满舒展如同红玛瑙一样,恢复它在树上时的外观,经过彻底清洗。蒸熟后,剥出枣核,并剔除有蛆的枣。放在器皿里,等待撒枣糕使用。
  这几天,家家户户充满欢笑声,炉火烧得旺旺,等待着村里的“把式”撒枣糕。“把式”们出东家,进西家,忙得不亦乐乎。到了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又黏又甜的枣糕,话话家常,诉诉冷暖,真是万分惬意。满含韧劲、香甜可口的枣糕送到嘴里,回味无穷。枣糕,是个好东西,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直链淀粉含量少,营养丰富。用当今的话来说,是典型的功能性食品,民谚曰:“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糕营养好、耐消化,是劳动人民干活的理想食品。
  家乡还有互送枣糕的习俗。淳朴的乡亲喜气洋洋地端着自己蒸好的枣糕往四邻和亲友家里送:“她大婶,您尝尝俺撒的枣糕,俺在面里和了一斤红糖哩!”“啊呀,俺也正说要去你家给你送枣糕哩!俺这糕也放了糖来着!”山村的空气里飘散着枣糕的香甜气息,粗瓷的大碗、红艳艳的枣糕和人们朴实的笑脸交相辉映,是那样的和谐和相配。

□李喜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