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0,000人。
寻根溯源
李姓起源大致分为四:
1.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李姓出自偃姓或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以官职为氏。
2.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3.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赐僚族分支为李姓,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高护氏等改为单姓李氏。
4.出自他姓改李姓。唐时,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和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16个姓氏的异姓有功之臣被赐姓李。
得姓始祖
李利贞。颛顼的裔孙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氏,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徵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让儿子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李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南省鹿邑一带。先秦之时已有李姓族人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形成,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时,李姓族人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魏晋南北朝时,已是全国的大姓。至唐代,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时间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李姓大举南迁也始于唐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唐初,李姓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姓族人有的在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是最早的入闽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又有不少李姓族人迁往南方;第三次是黄巢大起义至五代,因中原长期动乱,又有不少李姓族人入闽在莆田、晋江定居。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南迁的结果,使李姓族人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明清之际,李姓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
宗族特征
1.历代李姓政治地位显赫。据有关史料统计,李姓族人仅称帝王者就达60多人,这是其他姓族所不可比拟的。
2.各支李姓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江西建昌李姓一支排字为:“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河北高邑李氏排字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李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李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