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探访古人的三餐之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好好吃饭,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有时候会想,古人也像我们一样三餐饱食、五谷丰登吗?
  直到我在阅读《古人的54个生活日常》时,才发现一日三餐的幸福历经了千百年的迁徙,才走到了今天。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技巧,从追求饱腹到大快朵颐的饮食文化,古人的一日三餐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化,也凝聚了人们无穷的智慧。
  我们现在以小麦和大米为主食,但是古人最初的主食以粟米为主。古代脱粒技术粗糙,没条件的家庭甚至吃带壳的小米,如此能更加饱腹,还能节约一点粮食。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小麦种植区域扩大,更加香软可口的面食才逐渐进入百姓生活。在宋朝,随着发酵技术的突飞猛进,馒头和包子被发明出来,还一度成为民间著名的小吃。明清时期,农业高速发展,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让人口齿留香的面食和米饭逐渐取代粟米的位置,成为饭桌上的主角。
  东西方都种植小麦,为什么西方是烤面包,而中国却是蒸了千百年的馒头?烤面包最早出现在古埃及时期,随后通过希腊传遍西欧各地。而此时的中国正值春秋时期,种植的粮食基本是不能烤着吃的黍和粟。不过当时中国的制陶和青铜冶炼技术很发达,人们就顺其自然地用它们来蒸、煮食物。等到中国也大量种植小麦的时候,顺其自然沿用了蒸、煮的方式来做吃食。
  古人的餐桌上除了主食,也有让人垂涎欲滴的肉食。由于烤肉既方便又美味,秦汉时期古人就对烤串情有独钟。到西汉时烧烤工具已十分科学,东汉时期的烤炉更是和现代没什么区别。受烹调材料限制,古人常吃的肉类是羊肉、狗肉、鸡肉、猪肉以及各种水产。其中以羊肉为贵,猪肉地位尴尬,苏东坡用一句话概括:“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在宋朝猪肉已十分普及,但想把猪肉做成美味佳肴依然是件难事,因为油、盐、酱、醋等调味料皆十分金贵,腌制肉类常用的胡椒更是能当赎金用的奢侈品。在唐宋年间,人们还用“胡椒八百石”来形容一个人有钱。直至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之后,大量的胡椒涌入中国,它的价格才有所回落。
  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却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在餐桌上,家人们分享四季美食,分享生活欢喜,既是亲情的交流和传递,更是爱和文明的传承。

□韦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