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秋,我在太原六中上高一。那年年底,我们高一的两个俄语班来到了阳曲县西青善村学农,配合当地村民修筑一条全乡性的水利灌溉渠。
那时,当地的乡亲们吃水都是去村口的老井里抽水。印象中,那井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半,阶梯式的井台,用石头铺砌得齐齐整整。井水深约两三丈,打水靠摇辘轳往上提。天暖和时,担水还好一些,但一到冬天就困难了。一般家庭冬天是不会让妇女与小孩去井边担水的,因为冬天井台、井口都结满了明晃晃的冰,连井口以下一米左右的井壁也挂满了冰,有的还形成了冰凌。打水时,一是井边滑不溜秋的,容易摔伤;其次是从井里打水时,怕被冰凌挂住水桶,发生意外;再者,当时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到处结冰,空手行走都费力,何况担上水。
当年我们班里以学习班长杨金花带头的七八个女同学决心向雷锋叔叔学习,要为村里的几个孤寡老人及五保户送水。在征得班主任同意后,村里又为他们指定了一名老乡做“技术指导”。打水也是门技术活,首先要会摆水,即将水桶挂在井绳的铁钩上,垂落到水面时,要左右摆动几下,水桶才能猛地一头栽进水里,提上来才能灌满水;如果力度和时机掌握不好,水桶只能摆上少量的水;有时摆不好,还会将水桶从铁钩上摆落到井里。虽然有打水“技术指导”,但杨金花她们几位女同学坚持自己摸索经验。她们每天早早起床,抬上水桶就到了老井边。操作时,摆不了满桶就摆半桶,摇不起一桶摇一半,然后两人一组,抬着半桶水,小心翼翼地抬下井台,行走在冰冻的乡村路上,来回得一个多钟头。她们硬是坚持了十来天,滑倒了,再爬起来;桶翻了,返回去再打;衣服湿了,回来晾干。那时,夸女性能干的一句话,常说的就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因此,村里人见了这几个女同学就称呼她们为“小半边天”,而我们也就称呼她们为班里的“小半边”。
当年学校很重视学工学农的宣传工作,教导处经常派老师到劳动一线搜集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这张照片就是那时下乡随访的一位老师所拍,作为鼓励赠送给了杨金花(图中左二)。照片中可见几个女孩子正吃力地摇着辘轳的把手,虽然这项工作辛苦且危险,但她们却很开心。迎面而来的还有一个“替补队员”正密切注视着自己伙伴们的举动,随时上场助力。
今年元旦之前,我们班的部分老同学们又相聚在一起,照片中的“小半边”们早已白发苍苍,看着照片中曾经的青春岁月,感慨不已。不过,井台打水的经历是她们永难忘怀的一段“聚宝”磨砺。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