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六十多年前在学校度过的春节

  1961年,是农历辛丑年,是个牛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短缺。
  当年我刚刚进入大学,寒假即将到来,同学们都盼着回家过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
  小寒刚过,太原火车站售票处的同志便在主楼前摆开桌子,预售车票。除本市的同学外,几乎每个人都提前购到了学生票。距放假还有四五天,学校突然宣布,今年大学生一律不放寒假,全部就地在学校过年。紧接着,火车站售票处的同志又来到学校,为每个同学办理了退票手续。
  当时规定,寒假期为二十天。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到正月十五之后。这二十天怎么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味最浓的是一动一静。一动就是放鞭炮,以驱邪气,一静就是贴春联,以纳吉祥。不论是小年接灶君,还是大年祭祖宗,这一动一静都必不可少。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钱没钱贴对联过年。除夕那天,作为班长的我亲自写了春联贴在宿舍楼的大门上,同时还贴出了以春节为主题的壁报。我们是中文系,办一张壁报,既是文科的门面,更是同学们发表小诗小文的一个阵地。我们班的壁报取名“积步”,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意思。壁报是我们入学后1960年国庆节创刊的,1961年元旦出了第二期。原计划春节假期是不出的,但是要留校过节,于是我们壁报小组的几位同学就加班加点赶出了第三期——春节专号。壁报贴在宿舍门口左侧的墙壁上,与对联互相映衬,体现出了浓浓的年味。晚上班里出资买来鞭炮,500头的小鞭炮连接成长长的三串,从二楼一直延伸到一楼,噼噼啪啪放起来,格外热闹。
  学生全部居校过春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校方与系里都全力以赴,采取措施,作了周详安排,设法让师生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民以食为天。春节最首要的内容是“吃”。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特别是农村讲究“秋收冬藏”,春节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吃”是重中之重。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实行粮食供应。我们大学生男生每月32斤,女生每月28斤。常年主食是玉米面窝窝、高粱面糊糊,每人每月只有三斤白面,加上白菜、野菜,还是勉强可以吃饱的。这年春节,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三天的“特殊饭票”。大年初一可以吃饺子,班干部到炊事班帮厨。后三天生活改善,每顿饭可以吃一个白面馒头,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正月初一那天,大家吃了饺子后,课代表领路,班干部一块去任课老师家拜了年。
  “玩”是春节休息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即使再严的婆婆,过春节也得给儿媳妇“放假”几天。
  20天寒假该怎么过?学校安排了两大活动,一是看电影,二是跳交谊舞。地点在两个餐厅里。每周三和周日晚放电影,全部免费,只要自带凳子前去即可。当时只有黑白片,但每场都有新片子,是学校电影队从电影公司租的。因与许多单位“跑片”,往往因片子未及时到达而停机,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会耐心等待。演电影的时候,不仅老师和同学看,家属和小孩甚至学校周围村的居民也可以进场。在文化娱乐中,更吸引大家的是跳交谊舞。当时学生会提出了“扫舞盲”。城里的同学还容易接受,农村来的同学就会害羞,认为这种活动有伤大雅。“扫舞盲”要求班干部带头,提倡大家踊跃参加。我们班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家抱着“看热闹”的心理站在了舞池周围。开始,有的女同学还“捂脸”,笑得东倒西歪,慢慢地被拖拉上场后试跳,这一试,试得不少农村来的同学也入了迷。当时有句顺口溜:“旁边站,试试看,不吃饭,连轴转”。这个顺口溜毫不夸张,确实不少同学经过了这“四步曲”,每每泡在舞池里通宵达旦,尽管肚子饿得叽里咕噜,也要跟着节奏一圈又一圈地跳。舞会原来每周安排三次,在大家的要求下,增加到了五次,且有些同学一跳就是一夜,白天再补觉。
  晚上活动很多,白天干什么?家在太原市的同学大都回家了。外地的同学基本都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普遍困难,大家就选择了勤工俭学。
  校图书馆全天开放,但一座难求。有的同学晚间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抄警句、写文章,荡漾在知识的海洋中。尽管学校安排得这么周到,但是家庭情况较好的同学还是要设法回家过春节的,也有人想方设法要回家。
  我同屋的一位同学是我邻村的老乡,为了回家,他托人从运城发了个电报,假称:“父病速回。”我帮他拿着电报向系里请了假。他回到运城后,如法炮制又给另一位同学发来“母病速回”的电报,同样也得到了系里的批准。我是班长,必须严格地遵守国家规定,非常眼馋地看着他们回老家了,心里空落落的。

赵望进(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