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古代的官德培养

  古代的官老爷们,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培养官德。官无其德,如何使人?统治者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培养官德的专业性的教材并不少,《官箴》《帝范》《臣规》《帝鉴图说》等,都算得上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文献。从事这方面研究并且著述颇丰的有西汉的杨雄、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女皇、明大学士张居正等人。
  《官箴》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出自不同的时代,不同人之手,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官箴》也就是针对官场的某些现象,提醒身为领导的人应该怎样为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箴》,公认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来的一批秦朝的竹简,其中有一篇专门谈为吏之道,这就是最早的干部培训教材。大意是,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基本上将官德勾画了出来。《官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完善,西汉的杨雄写过几十篇的《官箴》,后历代都有添加,被列入四库全书和史部保存的就有8部107卷之多,可以说,其专业性相当的了得。
  若论影响力,南宋吕本中的《官箴》当为佼佼者。吕本中本人在朝为官,属高级官员,政治经验丰富,目睹了朝廷的无能和官场的腐败,他感到改朝换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为提醒后人,以免重蹈覆辙,便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辑录成册,虽然只有33则的篇幅,但言简意赅,不失为官德培养的经典之作。吕本中提出,为官要做到“清、慎、勤”。这三点被后人称为千古不易的为官之道,清乾隆帝曾专门手书这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以示推崇。
  在吕本中看来,为官必须要树立“清、慎、勤”这三德,得此“三德”,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到皇帝的肯定,可以取得下级或者老百姓的称赞。立德事实上也就是方便自己。当官的人见财不能自制,自认为拿点钱拿点什么都没关系,则无所不为,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意思是说,做了错事,后来费多少劲来补救,当初为何不警戒自己不干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呢?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的《帝范》,是唐太宗当皇帝当出的心得。帝范,也就是做皇帝的规范,表面上是针对帝王,实际上没少针对官员,也是官员立德的一部好教材。除此之外,他自己还编了一个《自荐录》,都是自己的深刻体会。武则天也编过一部《臣规》,意思也就是做大臣的规范,苦口婆心地告诫大臣要怎样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要怎样的工作。
  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的《帝鉴图说》是写给明神宗万历皇帝看的,神宗当时年龄很小,张居正辅佐他,为了能使神宗能看得懂,用了不少直观的图画。图画加故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性的连环画,这样的连环画的读者一直不少,以至于后来的市面上都能找到《帝鉴图说》。81个小故事,从尧舜开始,一事一议,具有相当强的启发性,不仅皇帝看,众多的官员都爱看,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觑。

□范方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