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陈胡公被后人尊为胡姓始祖

  •   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其次分布于贵州、云南、江西、江苏、河南、重庆、山东。
      寻根溯源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舜帝后裔胡公满之后以谥号胡为氏。
      2.出自归姓,以国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尧舜时东夷有夔部落,亦称归夷。商武丁时,部分归夷南迁,为夔国。居中原者有归国和胡国。周初,归国和胡国被灭,其后以国为氏,有胡氏。周宣王时,夔国被楚所灭,夔人东迁安徽阜阳,亦立胡子国,胡子国后亦为楚灭,其后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安徽胡氏。
      3.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归国、胡国后,将其地封于同姓宗室,建立胡子国。后为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4.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少数民族改姓说,如楚时胡广,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均改为胡姓。
      得姓始祖
      胡姓虽然起源不一,但归根到底主要是舜帝妫姓的后裔,其世系可追朔至黄帝。姬姓胡氏始封者虽无记载,但亦为黄帝后。即便东夷归姓胡氏亦为黄帝后,因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为黄帝子(一说为黄帝婿)。
      陈胡公,远古时,舜当天子之前,尧将其两女嫁给舜,让其居于妫汭河边,从此舜的后代以妫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长女嫁与舜帝的后代满为妻,封于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满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多年。满死后,谥号为胡,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其子孙有以其谥号为氏,称为胡氏。为胡姓正宗。陈胡公亦被后人尊为胡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胡姓最初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另一个发源于今安徽阜阳。此两支胡姓经过不断的繁衍与融合形成了当今胡姓遍布于天下的盛况。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湖北居多,次为四川、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多此姓。
      宗族特征
      1.胡姓族人在历史上播迁较早,曾在各地出现大量名人。
      2.胡姓族人编写家谱较早,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堂号。
      3.各支胡姓宗族字行辈分排列有序。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胡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阳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胡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六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金国派使前往临安,与宋廷进行和谈。当时金国称南宋为“江南”,视宋高宗赵构为臣僚,到临安时,要赵构对诏书“再拜亲受之”。赵构出于小朝廷的利益,在奸相秦桧的怂恿下,顾不得体面而卑躬屈膝,可朝中多数大臣,不堪受辱,群起反对。
      在这场斗争中,最为激昂慷慨的是枢密院的编修官胡铨(字邦衡,江西庐陵人)。他向高宗上了一篇抗议和谈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就是著名的“斩桧书”。请斩主和派秦桧、王伦、孙迎三人以谢天下。在这篇奏疏里,胡铨不但对赵构提出规谏,对金国的议和阴谋进行揭露,而且要高宗斩杀奸佞秦桧等人。最后他表明,宁可投东海而死,不愿在小朝廷求活。
      这篇千余字的《斩桧书》,义正词严,道出了臣民的心声和愤慨。当时,宜兴一位叫吴师古的进士把奏文刻成书版,大批印发,吏民争相传诵,临安朝野为之震动。《斩桧书》传到金国,也引起震动,直到25年后,金使至临安,还打听胡铨的情况。
      胡铨与秦桧为敌之后,开始了23年流放生涯。直到秦桧死后,才被召回。胡铨62岁时,临危请命,以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的身份率军出征,凯旋而归,威名远播。
      胡铨是一个刚直不阿的硬汉子,正气凛然,值得敬仰。800多年过去了,胡铨和岳飞一样,其浩然正气和所写的讨敌檄文,是我们民族可贵的精神遗产。
      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在去世前不久又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