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立春里的狂欢

  《史记·天官书》记载:“立春,四时之卒始也。”在古代,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立春则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在这一天,迎春的活动丰富多彩。
  春幡,也叫春旗,是古人特制的立春宣传明信片。秦汉时期,立春日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官员统一着青衣、戴青巾、立青幡于城东迎春神。青幡,即春幡的前身。青色代表春天,后来被更具春意的五彩色替代,祭祀活动也从官府走向民间。家家户户用彩纸裁成旗,在立春日插于门前或树梢,这就是春幡。宋代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道:“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中的春胜是一种用作头饰的春幡,用丝绢彩绸剪成象征春天的吉祥图案,如燕子、蝴蝶、花朵等。立春当日,妇女儿童佩戴春胜出游,以示迎春。
  清代宫廷有立春日悬挂春屏习俗,这是一种工艺复杂的春幡。先用绢绸制成屏风,以吉祥语为标题,设计好与文字搭配的景物,画工勾勒完工后,再由大臣题上相应的颂诗。立春当日悬挂春屏,次年方才撤出。
  流光溢彩的立春宣传画观赏完毕,春盘大餐隆重推出。这道在春季举足轻重的菜品,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家用、待客均可,坊间有“无春盘不立春”之说。起初,人们在春日食用五辛盘以发五脏之气,五辛盘由小蒜、大蒜、韭、胡荽等拼合而成。到了唐朝,则将春饼和生菜以盘装之,称为“春盘”。在北方,萝卜是盘中主打菜,居住在江南的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春盘,嫩黄的韭芽和浅紫的兰芽横陈。元朝耶律楚材的春盘以丰盛华美著称:“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盘中既有被称为银线的粉丝,还有藕、豌豆、葱白、萎蒿、韭黄等食材。总之,春日食春盘,新鲜蔬菜的活泼气息,都被人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吃入口中,化为四季初始的勃勃生机。
  品完春盘,古人迎春仪式的主角“春牛”出场,压轴戏“鞭春牛”正式开演。《后汉书》记载,古时立春日要“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地方官主持仪式,宣告一年劳作开始;鞭牛者妆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芒神”,根据立春时间在春节前后,站立于春牛的前后。鞭牛者挥动红丝绸缠扎的鞭子,猛抽用泥做的土牛,是谓“打春”,也叫“鞭春”,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农事开启。
  鞭春后,老百姓一哄而上,抢碎牛土,民间认为这种散土可以涂沫灶墙防虫蚁,而且“宜蚕宜畜”。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中“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就是描绘这种风俗活动。先“鞭”后“争”,是古人送冬寒与迎新春不可分割的两部曲。也有人直接购买街市上制作精美的泥制小春牛,带回家欣赏或祈求吉祥。没有举行鞭春仪式的地区,则会将春牛图粘贴在墙上,以观四时节序。新一轮四季更迭正式拉开帷幕。

□妙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