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在1952年开展起来的。
那时我家所在的辽宁锦县东团山子村只有四十几户人家,200来口人。记得那年一开春,村里就召开群众大会,由上级来人传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步骤和具体安排。会后,村里将刷写宣传大标语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学校,我们几名学生抬着白灰桶,由老师在墙上刷写,我还清楚记得有这样一条:“不干不净,坑人害命;干干净净,无灾无病”。当时看了标语后,心里曾默默想过,讲卫生、爱干净是这么重要啊,自己便暗下决心今后要处处讲卫生,决不做邋遢鬼。
当时人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全村大人小孩都投入了这场卫生运动中。按照规划,首先清理河道。村里的小河是人们倒垃圾、倒脏水的场所,河里本来就没有多少水,加之垃圾的污染堵塞,日久天长早已变成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脏水沟了,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容易滋生病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心情和健康。
清理疏通河道的过程中,人们都争先恐后大显身手,就连我们小学生也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将脏水沟变成了清水河。为长期保持清洁卫生,村里制订了环境保护公约。河道成功清理之后,成为了周围十里八村学习的榜样。记得村长张大爷还因此去过乡里、县上介绍过经验呢,我们这个小村一时名声远扬,大人小孩都觉得脸上有光,心里高兴。
疏通河道的成功,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更加鼓舞了村民的热情,爱国卫生运动随之步步深入。村民们又相继清理了村中的五眼水井,填埋平整了南大坑,粉刷了临街的墙壁。尤其是填埋平整了南大坑之后,在其上修建了简易的篮球场,这在解放初期的农村是不多见的,篮球场后来成为村里的活动中心,也是孩子们的玩乐场所。
当年的爱国卫生运动让我所在的小山村一时间改天换地,有了新面貌。不久还被评为了县里的卫生模范村。
韩长绵(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