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郭庄土地庙的前世今生

  土地庙,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左传通俗篇》载:“凡有社里,必有土地,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
  土地神虽为我国神祇中地位最低的神,却本领通天,因为掌管着本地农户所有人的名籍,关系到人们的生死未来,也是人类阴阳两界沟通的重要使者,上到表文传送,下到金箔焚化,都离不开土地的神灵昭示。其中百姓丧事尤为重要,死者出殡前,孝子孝孙们都要在“土庄”带领下到土地庙履行“报到”仪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报庙棺殓”。死者去世,阳籍消除,须到阴间落户。
  高平市郭庄土地庙建于村东北高岭上,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耳楼。山门和耳楼,依势建在约2米高的砂石台基上。现今山门塌毁,观其结构像是骑门戏楼,面阔三间,外面有檐廊,保存基本完好。两侧耳楼各两间,悬山顶,已塌毁。
  山门旁两根石檐柱是土地庙颇为显眼的主要构件,骑门戏楼虽已不存,但石柱却依然昂首挺立,向世人昭示着昔日的辉煌。石柱方形抹角,高约3米,明面中上端,各雕有瑞兽,东面雕祥龙腾云,西面雕麒麟望月。雕制年代,已考究不准,一说是北宋遗迹,另说是金代构件,其实无论宋金,都已千年沧桑,其文物考古价值实属不斐。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天灾人祸,山门塌毁后被砖土和荒草淹没,人们不能正常进入,只好在大院西南风口出入庙内。
  庙内正殿建在约2米高的沙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廊式架构,悬山顶。砂岩石柱,平面柱础,大额枋。两扇板门,东扇刻有“郭庄村”三字,西扇刻有“福德祠”三字。两侧耳殿各两间,西耳殿不存。东西厢房各三间,悬山顶,皆塌毁。
  土地庙内现存碑刻两块。一块较小,镶砌在正殿檐廊东壁上,上刻“清光绪元年重修福德(土地)祠碑记”。另一块较大,高约90厘米,宽约60厘米,碑身断为两截,中间文字虽连接不全,字迹模糊,但总体还算完整。碑头抹两角,为梯形,正中刻着“新修土地庙记”六个大字,碑头刻有“泽州高平县丰溢乡囗囗囗囗囗新修土地庙记”,标题下刻“广文馆进士蕰囗(福)撰”,碑尾刻“乡贡士郭遵囗书”“汝南和郁刻字”,立碑时间为“皇宋天圣五年四月十日重建”。
  据历史考证,皇宋天圣五年,指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年号,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至今近1000年,而这个时间,还仅是重建年代,至于庙宇最早创建时间,碑上未记,不得而知。古碑也为郭庄土地庙称作千年古庙提供了有力佐证。
  虽然庙宇塌毁严重,但其规模却不可小觑,仅从正殿和东西配殿的整体建筑设计来看,却也气势恢宏。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500多方平米,结构严谨,布局上乘,放眼高平一带,也属罕见。
  众人皆知,土地庙多为民间百姓自发修建,规制不大,各地农村均有分布,那么郭庄村为什么有如此规模宏大、规制极高的土地庙呢?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郭庄土地庙后来衰落塌毁了呢?
  据传,北宋天圣年间,皇帝赵祯一行离开汴州(今河南开封)北上巡察,车辇銮驾沿鱼仙山官道(古代官方修建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行至郭庄东北一土地庙时,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正当众人惊慌失措时,土地神显灵了,土地夫妇二神立刻将一碗汤药让皇上服用,片刻工夫,赵祯皇帝便气血恢复,精神大振。为表对二神救驾之功,赵祯便将这座极不起眼的土地庙封为“皇庙”,按皇家规制扩建重修,并立碑为记,此后该庙便声名远播,香火旺盛,现庙内留存的“皇宋石碑”可作印证。后来由于时代久远,风霜雨雪,天灾人祸(据村里老人讲几十年前被一场大火烧毁过,“文革”期间也有人为破坏)加之村里经济绵薄,无力修缮,便衰落塌毁了。
  如今,郭庄村已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山西历史文化名村”,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保护好这座千年土地庙,特别是保护好这通千年皇宋碑和宋金遗构遗迹,为郭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留下珍贵而翔实的史料景观,对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志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9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 第2024-05-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