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昆吾为苏姓始祖

  •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昆吾之后。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子孙遂以国为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中有改汉姓苏的;又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3.其他少数民族改苏姓而来。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
      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许昌),故以为号,曰昆吾氏。其子在夏时被封有苏(今河北临章,而著名源流史专家何光岳则在《楚源流史》中指出“苏”的地址应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国历夏经商,至周初有忿生为周之司寇。因苏国灭商有功,受周之抚,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苏姓发源于河北临漳,或言河南辉县之苏岭。至忿生虽邑于今河南温县,但为周之司寇,故其家族亦在京畿镐京,即今陕西西安一带。至幽王,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
      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姓人士的天下,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长。”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苏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苏姓128266人,临汾市18813人,洪洞县3198人。苏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二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三苏的优良家风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成就与其优良的家风密不可分,其内涵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十六字: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
      苏家从苏轼曾祖父苏杲起,就非常重视教育,鼓励读书。苏轼祖父苏序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购置了大量的书,据苏辙记载“有书数千卷”。苏轼父亲苏洵27岁后发愤读书,著作丰富,成一代大散文家,时常引导、督促孩子们熟读史书。苏轼母亲程夫人出生名门世家,自幼喜读诗书。在丈夫外出游学后,她担当起子女的教育。苏轼从小就立下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言壮语。正是在孜孜不倦的读书中,苏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苏杲起,苏家均孝顺、仁爱。苏序曾评价父亲苏杲:“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近,皆敬爱之。”这种品质感染和教育了苏氏后人并代代相传。苏氏家族坚持以义为利的信念,形成了非义不取的良好家风。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曾深情回忆了母亲的教育往事。有一次,家人在家里发现了埋着的大瓮,但母亲马上命令把土填好,因为这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自己家,不能去挖。君子爱财应当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厘不能妄取。
      苏氏家族还训诫子孙要“守廉勿贪”“为官必廉”,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历史由来已久。苏轼伯父苏涣为官清廉,从没有为自己和家庭捞取半点好处,也为苏氏后人树立了先行模范。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地方任长官,苏轼也都是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即便是他的政敌也找不到苏轼在钱财方面的罪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9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