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炎夏之时,尤其是三伏天,人们喜欢吃以生姜烹制的菜肴,以开胃口,助健康。
姜,亦称生姜,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原产东南亚,我国自古就有栽培,古书《礼记》中有“植梨姜桂”。《论语》中有“不撤姜食”;《史记》中有“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厅”;《吕氏春秋》中有“和人美者,阳朴之姜”;《齐民要术》中有“种姜”一节。明代高启撰有咏《姜》诗:“濯濯仙人指,红膄出土柔。欲知投老味,封邑已糟丘”。
姜经历代种植,在我国产生了不少著名品种,如湖北来凤县的凤头生姜,无筋脆嫩,香味清纯;湖南茶陵县的茶陵姜,块大芽壮,气香味醇;四川沐川县的白姜,根茎肥大,肉白细嫩;山东莱芜生姜,皮薄丝少,味辣香浓;安徽铜陵白姜,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江西柴桑区的黄老门生姜,味道鲜辣,回味悠长,耐贮藏;浙江嘉兴南湖区的新丰生姜,嫩姜质脆嫩,味鲜美。老姜质坚实,辣味足;福建的红芽姜,芽淡红色,肉蜡黄色,纤维少,风味佳。
姜为我国名特蔬菜之一,其入馔历史悠久,《礼记·檀弓》载:“食肉饮酒,必有草本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杨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宋代《太平御览》引《岭表录异》载:“(姜)以盐藏、曝干,煎汤之极,能治冷气。”姜的根茎肥大,其供食用的部分为不规则块状,呈灰白或黄色,味辛辣。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老嫩之分。嫩姜一般含水量较大,纤维少辛辣味淡薄,除作调味品外,尚可炒食、做糖姜等。老姜含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作调味品。
姜在烹饪中多作蔬菜、香辛料用。用于烹饪时,老姜质地老而有渣,味较辣,多用于矫味、调味,其在辣中能大显其能,无论熬、炖、炒畜禽肉,或凉拌海鲜、蔬菜,只要撒入少许姜末,味道更加鲜美、可口,还可祛除一些肉类的腥膻杂味;嫩姜质地脆嫩,辣味较轻,多用作菜肴配料,或作腌酱原料。用嫩姜作配料时,常切成片、丝入馔。以嫩姜入馔的家常菜,如姜芽炒肉片、嫩姜炒鸡肉、嫩姜拌莴笋、嫩姜拌藕、嫩姜蒸蟹、嫩姜蒸鱿鱼、姜汁扁豆,等等,让人常啖不厌;以嫩姜调制的菜肴,在地方名菜中也占有一定席位,如广东菜中的“豉姜鸭”,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福建菜中的“子姜炒鸭片”,风味诱人,营养丰富;川菜中的“紫姜羊肉丝”,色艳质嫩,味道鲜美;陕西汉中的“泡姜鸡”,辣而不冲,味美可口。此外,嫩姜还可加工成盐渍姜、糖渍姜、蜜饯等。
姜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民间有“一片生姜,胜过丹方”“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一杯姜汤,老少健康”“上床萝卜下床姜”等之说。我国诸多名医善用姜治病,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治病用姜成“癖”,在他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著作中都非常推崇姜,极尽治疗之功用。
祖国医学认为,姜味辛、性温,具有发表,散寒,止呕,开痰之功用,可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食疗本草》称其“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本草拾遗》说其“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别录》认为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缪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