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大同珠宝店“德盛荣”

  •   解放前,大同的有钱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德盛荣的保票——硬得很”。德盛荣是大同的一家民国时期的珠宝店,在大同有着响当当的招牌。
      德盛荣原址在大北街240号路西,是一幢二层小楼,二楼窗外悬挂着4幅条幅,两边两幅为德盛荣首饰楼,中间两幅为“收买各种砂金”“器皿玩物等件”。原德盛荣账房先生之一的郑文焕老人清楚地记得,它的门面上还有块绿字黑牌,上书“童叟无欺”四个遒劲大字。
      据说,德盛荣在大同开店最少有六十多个年头啦。它的创始人为大同郊区三井村人,姓杨,子承父业。德盛荣的大掌柜名叫施润庵,杨家父子经营该店时,他一直任掌柜。后其子施富变成了这家珠宝店的老板,独资经营注册资金达257000银元。
      德盛荣的面积有五十余平方米,掏空的三间房相接做了一室铺面,门脸装潢得相当合体,德盛荣的巨匾挂在店面门头,门口左方挂有当日金银销售价牌,右方便是“童叟无欺”的幌子。
      德盛荣采取前店后厂的加工销售方式,一楼是店铺,二楼库房,后院是成货加工作坊。每日,店员把刚从北平接来的黄金变动价牌一挂出,掌柜便上店,坐在正对店门柜台的太师椅上,开始饮茶阅报,名曰“压柜”。两旁柜台内的伙计便开始笑盈盈地接待上门的顾客。金货银器玉件一出手,便随开保票,票上会标注出货名、成色、类别、价格。顾客凭这张保票,一旦发现货色有假,即可退换。郑文焕老人当年曾保留过一张保票。由于德盛荣不欺哄顾主,比当时大南街的另一家银匠铺重信誉,因此生意十分兴隆。
      德盛荣有伙计十二三人,与作坊工人合计,总共有二十五六人。伙计们长年住在店里,吃在柜上,老辈大同人称此为“住地方”。
      据说,该店每年只收伙计一两名,一般为十二三岁的少年。“住地方”期间不准探家,初入店首先侍候掌柜衣、食、住、行,几年下来,表现好的,才让其站栏柜(顶柜),有才华者逐渐任管账先生或培养其当掌柜等。郑文焕老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为管账先生的。成家后伙计便“脱去”“住地方”之名,改为每日上下班制。作坊工人的打扮与其它店铺不同,他们来店后均身着统一店服——长袍马褂,做工时才换成短衫工作服。
      日寇入侵时期,社会上流行配戴金货,销售黄金制品一时间成为热门行业。掌柜便增加了一个作坊,专从天津等地调来艺工十五六名,将加工收购的杂金打成足金(三九成或五九成),并雕制、脱制各种饰样花纹的首饰,镶嵌宝石戒指、串连珠花项链等,当时的生意最为兴隆。
      民国时期,由于通货膨胀,金货相对保值,存金者大有人在,故销售还算平稳。但随着局势日渐动荡,大同城里的市民们逐渐出现了吃穿不济的状况,金店的销售额不高,发展缓慢,饰品花色逐渐不足。
      解放后,禁止私人开珠宝店。1951年德盛荣的五个掌柜通过商议,决定改为经营织袜子,并经销土布,原铺面于是变更为了德盛荣合记。没几年光景,因经营不善店铺出租,德盛荣这个字号也就消失了。

    刘印军(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6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4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