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匠”是指靠麻花技术维生的匠人,上世纪50年代前还是一项热门工作,后来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谓“麻花”就是为农村纺织的土布染色添花的一种技术,那时候农村人买不起机器织的布更不要说买花布了,但农村人也一样爱美,尤其是被面褥面之类,需要花色装点,要不一色的黑白灰色多难看啊,于是顺应这个市场需要麻花匠人就应运而生了。简单地说,就如同现在的刻写大标语一样,先用硬质的皮革刻制模子,与剪纸类似,先刻出不同的花色图案,然后贴在需要染色的布料上。在染布前用胶水搅拌好石灰膏,涂抹于事先贴好的模子的镂空处,待晾干附着结实之后才能放入染缸中染色。经过一段时间染制,白布上就会附着上需要的颜色了,而那先刻好的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都沾满了石灰膏,自然也就不会被染上颜色。最后将这些石灰膏去掉,美丽的图案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当时经过这种工艺处理的布,统称为麻花布。
所以,当一个好的麻花匠也不容易,不仅要熟练地刻制好看的模子,还要精通石灰膏的配制以及涂抹技术,哪一个环节不到家都会出现质量问题,不是花色模糊就是图案残损,弄不好还要赔人家的布料,所以,当时能干得了这种活儿的人也不多。当年我们村里就有一个麻花匠,我那时只有十来岁,但从大人们日常的唠嗑中常常听到大人们表达出对“麻花匠”的羡慕。因为,麻花匠凭这一门手艺,就可以吃遍十里八村,挣钱也要比种庄稼容易得多,日子自然也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殷实人家。
解放以后,国家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农村也不例外,机织花布很快就普及起来,麻花布再也没有了市场,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麻花匠自然也就没有买卖可做了,到现在这一门技术恐怕早已经绝迹失传了。
我家最后一床麻花被,前几年才彻底不能用,被随手扔掉了。如今,想要再买到一块曾经的麻花布,是不可能了,心里对那床丢掉的麻花被还有几分不舍。
韩长绵(孝义)